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巨大的集聚效应使得人口愈来愈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国家级中心城市集中。一方面北京城市人口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瞬时高峰人口达3000万人;另一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人口规模急剧扩大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与河北、天津等周邻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
“社会承载力”定义为区域公共产品资源即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条件对现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在首都及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能力的提高,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及生活居住质量也将随之提升。为此,在与人口相联系的城市区域自然、经济承载力的基础上,本文将“社会承载力”含义融入对北京及京津冀区域的综合承载力评测框架中,使城市或区域承载力成为一个包括自然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在内的综合概念。可以说,社会承载力概念是城市发展(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发展到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处理不好城市人口扩张与相应社会公共产品需要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加剧城市区域内部的两极分化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城市政府有必要从社会承载力程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重视从所在区域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化等方面来打造宜居环境,促进整个地方经济、社会、环境事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 京津冀“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及其测度
依据数据可得性、指标的代表性、可比性等原则,确定京津冀社会承载力评测指标体系。它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包含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教育、住房等状况,以测度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条件;社会保障,包含就业(创业)能力、人力资源状况、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及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以测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条件;社会管理,包含治安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政府服务与城市应急能力等,以测度社会运行条件及秩序等。
1.京津冀城市社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和京津冀三地属同一级行政区,故将三地区域按行政辖区的相应指标内容进行可比性比较(见表1)。
表1 京津冀社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2.评价方法
权重确定:在各指标重要性差异不够明确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对于能够明确判断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在本指标体系内,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权重分别为50%、30%、20%(见表2)。
各项指标分值:所有指标均通过与标准值的比较得出分值。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作为标准值;二是采用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每个定量指标得分值则采用指数法来确定。正向指标,指标指数=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逆向指标,指标指数=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综合得分方法:各项指标指数乘以各自权重再求和。
表2 社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续表
3.评测结果(见表3、表4和表5)
表3 京津冀社会承载力评价指标
表4 京津冀社会承载力评价二级指标
表5 京津冀社会承载力评价一级指标
依据综合指数评分结果,京津冀三地社会承载力水平排序依次为北京、天津、河北。从指标内容上来看,京津冀三地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力度均较大,就业保障、人力资源、社会福利等方面良好,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效率两方面京津冀三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北京指数最低的指标主要是交通管理、住房保障,低于天津、河北。尽管北京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量最高,但人口密度最高,人(车)均交通用地面积均最低,因而交通得分最低。天津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医疗卫生指标。河北省得分最低的指标是文化教育设施、就业潜力等。
二 京津冀社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北京市社会发展现状
1.人口压力突出
人口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当前北京市面临的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