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本附录主要为配合全书,提供京津冀区域有关生态承载力的部分空间数据,这些数据有反映人口、经济、产业结构的,也有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原始数据请参考各图下所附的资料来源。
附图1a 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2010年)
附图1b 京津冀人口增速分布(2005~2010年)
解读:目前京津冀人口空间分布有如下四方面特征:①从整体上看,平原地区密度高于山区和坝上高原。②平原区以燕山和太行山山前地带人口偏多。海河水系诸河出山后,河流比降降低,流速变缓,从而沉积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多来自上游表层土壤,土质肥沃,同时地形保持一定坡度,排灌条件均优越,故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未来这里仍将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生态压力较大。③沧州、衡水等平原腹地及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地区,地势低洼,地形坡度小,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人口反而不及山前地带。④各地市市区人口在市域内首位度高,形成人口空间分布的峰值。
从过去5年发展的情况看,各地人口增速不一,其特点为:①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分为以下三类:一为特大城市周边地区,如北京主体功能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地区;二为河北北部、东部地市的市区,即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的市区;三为邢台、邯郸京广线以东地区。②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降低的地区包括:一为河北北部、东部地市市区周边的邻县,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表现尤甚;二为河北南部地市市区,保定、衡水、沧州、邢台、邯郸的市区均呈现出人口不增反降的格局。
附图2a 京津冀国民生产总值分布(2010年)
附图2b 京津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布(2010年)
附图2c 京津冀地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布(2010年)
附图2d 京津冀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布(2005~2010年)
解读:在粗放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往往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因此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压力相对也较大。在集约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压力的相关性减弱,且有些时候,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反而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京津冀区域目前正处在由粗放生产向集约生产转变的关键时期,某些发达地区已经完成这种转变,而许多欠发达地区这一转变尚未完成,因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做一下简要介绍,主要为本书相关章节的具体论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根据2010年的数据,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主要为北京平原区县、天津中心市区及滨海新区、唐山市区、石家庄京广铁路东侧区县、邯郸京广铁路西侧区县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两类:一类是山区区县,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北部、承德、张家口、保定西部;另一类为平原腹地,主要分布在衡水和邢台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偏多,行政面积偏低,所以在人均GDP分布图中,空间差距被缩小,而在地均GDP分布图中,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放大。
2005~2010年5年中,经济增速较快的为北部山区和天津市,前者因基数过低。年均经济增速在10%以下的主要分布在平原中腹地区,这与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依赖农业有关。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的“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中,作者利用戴尔指数对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1]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京津冀区域整体的戴尔指数看,2010年相比于2005年略有上升,幅度不大,说明近年来区域差异仍呈现细微扩大的趋势。
(2)从省际分异看,天津的戴尔指数最高,说明市内差异显著,北京最低,河北与北京接近,2005~2010年,北京、河北的戴尔指数都略有上升,天津则有大幅下降,省际差距在5年来有所上升。到2010年京津冀区域差异主要来自省际层面。
(3)在河北省内部,从各地级市的分异看,戴尔指数较大的是石家庄、唐山和张家口,说明地市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在这三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省内的差异主要来自地市之间,其贡献的份额超过了1/3。
(4)从地貌角度看,平原内部差异是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平原与山区之间、山区内部差异贡献程度均不大。这是因为山区多数区县经济都比较落后,而平原区——根据前述——平原腹地远落后于山前地带,这是构成平原内部差异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