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专家观点:2012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

    作者:齐子翔 毛文富 祝尔娟 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摘要:2012年12月22~23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2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商务会馆隆重举行。该论坛得到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京津冀三地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以及政府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专家们围绕“京津冀区域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进行了大会交流,提出了许多立意新颖、内涵丰富、见解独到的观点和建议。现将专家观点综述如下。

    一 加快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

    (一)世界经济寒冬已过但春天尚远,中国经济内忧外患但前途光明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马云泽副教授对当今中外经济形势与京津冀区域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西方经济同步放缓,风险因素显著增加,如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陷入负增长;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居高位,但面临挑战明显增多,这些现象都表明,世界经济形势寒冬已过,但春天尚远。中国宏观经济则表现为:周期性调整与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相重叠,内、外需求同时收缩。“内忧”是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部失衡(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结构不合理(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等)。“外患”是危机四伏,四面楚歌,主要表现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发展呈现许多新特点:发展重心向沿海集中,同时更加重视统筹和协调沿海与腹地的关系,通过沿海发展带动腹地协调发展。区域竞合关系也呈现新态势:京津冀三地均对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合作备受重视和强调;区域城市化正在朝着“统筹—轴带—联动—组团”“区—圈—带—链—群”的方向发展;产业发展也呈现“退二进三”“二三联动”和“接二连三”发展的新特点。

    (二)推进城镇化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城镇化,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其作为“四化”战略之一,将推进城镇化与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的重点。文魁教授认为,城镇化是包括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在内的。用城镇化代替城市化的说法,并不是不要发展大城市,而且更加突出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实际上,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仅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的重点,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就在于推进城镇化,这无论对扩大投资还是刺激消费都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和需求潜力。推进城镇化,还有利于疏解特大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发展小城镇,实际是大战略。

    (三)未来东部地区城镇化的重点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研究员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格局存在两个严重失调:规模失调与空间失调。规模失调集中表现为大城市集聚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衰落;空间失调则表现为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日益逼近承载力极限,中西部一些地区则吸纳能力不足。导致这种失调的原因是资源配置的行政化趋向,这种趋向产生资源极化效应,这一效应带来的负面后果是“大城市病”愈发严重,生产生活环境恶化。按照目前这种城镇规模结构演变的趋势,结果是危险的:一方面是大城市个数、比重增加,人口和空间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加重“城市病”;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比重甚至个数减少,小城镇相对衰退,最终导致城镇人口规模分布有向“倒金字塔”转变的危险。魏后凯研究员认为,可以将承载力和吸纳能力作为判断城市格局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模更多取决于吸纳能力而不是资源承载能力。很多小城镇资源承载力很强,但缺乏吸纳就业的能力;对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