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工业化国家产业竞争力

    作者:李晓华 张亚豪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主要工业化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提出重振本国制造业的计划及配套政策。从实际的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化国家2011年的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制成品占世界比重及显示比较优势指数、FDI流入/流出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都超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最低点,但在危机前的水平之下。因此,只能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竞争力相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谷底有所恢复,其竞争力是否能够保持趋势性的增强尚不明朗。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生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中国传统价格优势被削弱,推动产业要素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这将使得中国与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竞争更趋直接和尖锐。
    Abstract: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egan in 2008,th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discove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al economy,and put forward the plan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to revitalize the manufacturing.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data,the indicators of growth rate of the whole economy,the growth rate of the industry,fix-capital investment,the percentage of the manufactured goods to the world,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FDI inflow and outflow in 2011 were above the lowest point but still were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t shows that the economy growth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restored,but whether the increasing tendency could be kept is not clear. Despite this,the ongoing increase of main production factor price has been weakening China's price advantage,promoting the industries upgrading from the low position to the mid-high position which mak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more and more direct and intense.

    一 工业化国家的实体经济是否重振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提出重振实体经济和“再工业化”迄今已有三年时间。那么工业化国家的实体经济及其国际竞争力是否真的有了实质性的增强,还是只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周期的触底反弹?下文将从经济的增长、工业和制造业的增长、投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工业化国家实体经济复兴的真相。

    1. GDP增长情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并在2009年进一步加速下行,GDP增长率达到近年来最低值。2009年,各国GDP增长率基本在-5.5%~-3.1%范围内。其中,日本经济减速最为明显,2009年GDP年增长率跌至-5.5%。2010年以后,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作用开始显现,GDP增长率出现明显回升,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均已恢复到危机前2007年的水平,而欧盟整体及英、法两国的经济增速仍低于危机前。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2011年全球经济重新出现下滑,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速均回落到2007年的水平以下(见图1)。

    图1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GDP增长率

    2.工业增长情况

    从各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可以看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各国工业生产情况相对稳定,德国、日本和美国更是出现了明显的长期增长态势。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工业生产景气度从2008年末开始快速下降。特别是日本,其工业生产指数从2008年1月的109.5快速下滑到2009年2月的72.3,成为各主要工业化国家中跌幅最大的国家。在各国积极实施应对政策之后,各国工业生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回升,但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德国和美国均在刺激政策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回升,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尤其是德国增长强劲,工业生产指数已达到危机前的峰值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与美、德不同,日本、法国和英国的工业景气度在政策影响下短暂回升后开始下滑,与美、德的差距拉大(见图2)。

    图2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

    3.固定资本投资情况

    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增长率在2008年和2009年出现快速下降,特别是2009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增长率分别降至-16.09%、-10.59%、-10.57%、-11.59%和-13.70%。其后,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增长率快速恢复正增长,2011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增长率分别为3.98%、0.75%、3.49%、6.17%,美国、日本、德国的增长速度已高于2007年的水平。但是这几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较快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前期的投资规模较低造成的。从固定资本形成总量来看,只有德国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而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均较金融危机前有较大差距,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仅分别相当于2007年的81.8%、86.2%、94.0%和84.0%(见图3和表1)。

    图3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增长率

    表1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值

    二 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否提高

    1.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2000~2011年,工业化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美国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下降了5.43个百分点。与经济增长的变化相一致,工业化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也呈现“下降—提高—再下降”的变化特征,国际金融危机基本上没有显著改变工业化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趋势,其2011年的市场占有率低于2009年的水平。日本与德国有一些不同,从图4可见,尽管2011年比2010年回落,但是日本2011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高于2009年;德国在2000~2011年的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高位波动特征,而且在2009年和2010年均出现下降,反倒是2011年各国市场占有率趋于回落时,德国却出现增长(见图4)。

    图4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美国、日本的竞争力水平在金融危机后下降明显。美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4~2008年明显回升,但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11年已降至-0.22。日本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较高且基本稳定,而2009年后出现明显下滑,虽然2010年有所回升,但2011年竞争力指数又降至0.29,仍低于危机之前的0.33~0.34水平。德国、法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保持相对稳定。德国2000~2002年竞争力水平快速上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