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一 问题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27%,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家计划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完成的2020年时毛入学率达到40%[1]。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西部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西部高校在校生规模5年增加了四成[2]。然而在西部地区,无论是硬件设施、教育经费、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等仍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而这些指标衡量了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是构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教育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及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综述
竞争力作为一种竞争的能力或实力,是不同利益主体在相同层次上争取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是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整合竞争要素而形成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与高文兵、郝书辰(2008)一致,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竞争力是指在办学资源、教育规模与质量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需要的实现程度,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水平”[3]。高等教育竞争力反映了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两方面的综合实力;即不仅体现了拥有资源的绝对量,更反映了资源配置能力和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竞争力是教育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也是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
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起源于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如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价值链理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和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对国家竞争力的解释等。
国内对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数量有限。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关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重点多在对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学者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综合指标、教育效率综合指标、人口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我国省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吴玉鸣、李建霞,2002、2003)。还有学者给出了各公共因子排序,为各区域寻找差距和原因提供了依据(赵宏斌、苗招弟,2007)。近年来,这一研究更注重对教育效率和质量的反映,在科研水平方面纳入了更多的反映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指标,并且考虑到一些教育资源具有规模效应,采用了总量指标(刘志民,2010)。
第二,从研究层次上看,多集中于对国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对比分析(张海英、周志刚,2013)。微观层面,主要集中在高校内部核心竞争力结构的研究(冯敏、方耀楣,2009)。宏观层面,国际比较研究逐年增多,有学者通过构建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国际53个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与排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2012)。中观层面,近年来还有以教育经济与管理或者经济学为学科背景,通过与周边省份的横向比较,针对如陕西、辽宁、山西等部分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对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研究,并按高等教育实力强弱进行等级划分。研究沿用企业管理的理论较多,大多都沿用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对高等教育这一不同于企业的组织竞争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研究则多以讨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和概念等理论阐述的定性分析为主。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目前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存在标准单一,方法不够灵活,重数量与形式、轻质量与创新等问题,继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适切性。关于按照不同的研究层面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于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则基本属于空白。这样的研究现状与西部高等教育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重要性是不相符的。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虑到作为准公共产品产出的高等教育组织的特殊性,以及西部特定的经济发展、政策因素、文化地理环境、教育体制、历史基础等要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