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2012年世界经济持续震荡低迷,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在外部需求不旺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也处于下行通道,2012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下滑至6月,达到了谷底,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12年7月降到2%以下,年底略有回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于2012年3月就已经转入负增长。在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2012年下半年经济逐渐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2013年,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仍很脆弱,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还在继续,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正在逐渐显现。
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能否保持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态势和物价走势如何?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如何调整?为了对这些热点问题做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回答,本文基于“经济景气分析系统”和“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对当前的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以及物价波动形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采用先行指数和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一 景气指数分析法对经济景气状况的分析和预测
1.景气指标的重新筛选
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宏观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月度实际增长率指标作为基准指标,利用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等计量方法对生产、消费、投资、对外贸易、财政、金融、物价、企业经营效益、交通运输等各领域的大量指标重新进行了筛选。由于工业增加值月度实际增长率指标是扣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序列,为了使合成的指标类型一致,本文对被筛选的价值型经济指标也进行了价格平减,然后计算各景气指标的同期比增长率序列,[1]经季节调整并消除不规则因素。
本文筛选出的中国先行、一致、滞后景气指标组及与各指标相对应的K-L信息量和时差相关系数列在表1。从与基准指标的接近程度上来判断,表1所显示的各指标的K-L信息量和时差相关系数的超前(滞后)期比较接近。
表1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景气指标组
续表
2.基于合成指数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与预测
本文采用表1筛选出来的景气指标组,利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方法分别建立了一致[2]、先行和滞后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简称CI,各指数均以2005年平均值为100)。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整体经济运行的走势,本文按照先行指标先行期的长短构建了长先行合成指数和短先行合成指数,[3]样本期间为1996年1月~2012年12月,长先行指数延至2013年2月。
根据一致合成指数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总体走势(见图1,其中阴影部分为剔除了小波动的景气收缩阶段),始于2009年1月(谷)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经过1年的急速扩张并创出199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峰后,从2010年1月(峰)开始转入景气下降阶段,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谷),至此,景气下降期达到29个月。此后,景气止跌企稳,开始步入上升通道。
图1(a)一致合成指数与长先行合成指数
图1(b)一致合成指数与短先行合成指数
图1的一致合成指数显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本轮经济短周期显示出与前3次增长周期不同的“短扩张”型非对称形态,扩张期较短,而景气收缩期明显延长。2011年8月以来,经济景气再次出现超预期的较快下滑,尤其是2012年6月,一致合成指数已经处于2002年以来的次低水平(2009年初是最低谷)。本轮景气回落的持续时间为29个月,远超过前3次短周期平均13个月的收缩长度。
短先行合成指数主要是由狭义货币供应量(M1)实际增速和原材料行业(水泥、钢铁)增速构成的,而长先行合成指数的构成指标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贷款增速,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和新开工项目个数增速构成的,说明我国扣除了价格因素的货币和投资实际增长波动较长地领先于经济波动,是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同时重要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