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一旦作为文化产品抑或文化服务开发,自然也先天地具有这两个属性。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较多集中于其经济属性,力主在经济效益产生的背景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动力。同时,从非遗文化属性出发进行的保护开发明显着力不足,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和产生传承渊源来看,文化属性方面的保护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涉及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诞生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的地区,根植于这一地区的传统民俗、人文风貌抑或地形地质。正是地方性的不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来源于地方性不同,其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地方性的特征。
Economic attribute and cultural attribute ar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In term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t naturally ha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nce it is created as the cultural product or the cultural service. At the present moment,most developmen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focus on the economic attribute,since the economic factor reveals the moti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s. Nevertheless,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attribut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Ea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enerated from one or a few particular regions,with the unique traditional custom,human features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As the distinc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leads to the varie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start from the local unique features.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点,愈发由“保护”、“传承”向“开发”、“利用”转变,对于这一点,大多是从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出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很多经典案例,这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借鉴,而借鉴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即部分遗产的同质化。从民俗学的角度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本真性,作为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是产生并建构在特定的历史传统和人文语境之下的特有文化。那么,世界性的经典案例是否可以拿来套用就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值得开发,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文化属性,来源于其所能代表和反映的文化元素及文化特质。除此之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价值的体现也不在于与国际的接轨合流,而在于该遗产民族性、地方性特征的体现,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且民族性也是建构在地方性背景之上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非文字的、口传心授的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旨在于倡导文化平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文化的认同价值。
由此也应该重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过程中不可缺少对该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第二个则是开发过程中注意地方性文化特质的体现。从这两点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亟须地方性资源的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也必须给予地方性文化更多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及其内在价值出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开发,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地方性动力上来。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来看,关注其保护与传承或者开发,其动力来源无外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种。外部动力可以包含社会资本的注入、政策法规的支持、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成熟完善的借鉴模式,但这些无一例外地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有其合理的传承体系,并有运作为文化产品的空间基础之上的。就内部动力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它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群、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因此其首要的内部动力的源泉即为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同时,传承人自身的荣誉感归属感、当地认同度以及地方市场都属于内部动力的范畴。
一 地方性动力及地方性动力的构成
对地方的定义,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都有其不同的论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地方”这一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在空间概念之外,地方意识也应是构成地方的重要元素。可以将地方的概念定义为,有关系的一群人,这群人的关系建立在本地域的基础上,并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程度、模式的社会互动,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由此出发,地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都市化和全球化的空间范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出发,地方性动力的产生,需经过社会驱动力、地方资源、社会互动力的交互作用,形成认同感,产生实质的行动力量,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之外,文化建设更应是如此,地方所具有的自然以及人文特质是文化的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然。总体来说,地方性动力应包含以下几点:地方文化认知,当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认知及情感归属,地方政府的支持,当地市场与地方性消费能力、消费喜好。
地方文化认知是指社会成员经由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文化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内化于个人心中的现象,不但能体会文化活动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并自然而然地发生良好的情感与认知,而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文化标志,如信仰、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传统工艺、语言文字等,生活在特定地域内的群体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习惯时自然会产生对这些文化标志的内心的看法,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之后,即产生对这些标志的认知,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群体往往对其世居地的风俗习惯是认同的。地方文化认知属于一种意识,是对他人生活意义能够给予尊重的多元、包容态度,并经由口语、文字、符号、图像、动作、表情等形式表现。尊重地方文化认知,也即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