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回忆老陆

    作者:郭虹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2013年5月13日,忙碌的上午一事接一事,电话一通接一通,短信也一条接一条,忽然看到李炜的短信:“陆学艺老师今晨于京病逝,不胜哀痛。”一瞬间仿佛脑子一片空白,陆老师……不会吧……谁……病逝?回过神来给高鸽电话,占线……不祥的感觉顿时袭来。很快,高鸽的电话回过来,未及开言已泪流满面……陆老师真的走了……

    2014年初,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王苹副院长要想为陆老编本书,把他对成都改革的贡献记录下来,展示陆老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优秀品质,希望我们写写与陆老师交往时的感受、感想和感怀。我已准备要在5月10日前交一篇稿子。不想遇上4·20芦山地震,因忙于救灾,写文章的事情就暂搁一边了。此时再提起笔,不禁悲从中来……

    与陆老师相识有20多年了,一开始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但每当他来四川时,我们总能从他那里听到许多新见解和新信息。2001年我就任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后,又担任了四川社会学会副会长,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向他汇报工作,谈四川的社会学发展,与他的联系也就日益密切。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关注已经进城的农民工,采用的方法是参与式研究方法,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心存忐忑,“没有定量分析,学术上是否能站得住”。记得跟陆老师说起我的困惑,他鼓励我说:深入实际就是研究,方法只是工具。并用自己当县委副书记的经历为例,说对社会的真认识来自实践、来自从老百姓那里听到的,研究现实问题定性研究有长处,参与式方法是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新方法,新方法就要大胆实践。还有一次我说起四川社科院要打造“天府智库”,他说:智库也要为社会服务。后来,四川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把“研究现实、服务社会”作为所的学术精神,就是直接得益于陆老师。每年的社会学全国年会上见到陆老师,他也会专门要我谈谈四川、谈谈我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把他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活动告诉我们,这样的平等交流和指点对于我这样的社会学后辈真是获益匪浅。陆老师对我们社会学界的女同胞也特别关爱,2005年的合肥年会上,他还特地把出席年会的女同胞召集在一起合影,说我们是社会学的娘子军,大家都笑称他是“党代表”。

    2002年成都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力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困局;2007年成都和重庆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时陆老师作为全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是成都市委极为倚重的改革顾问。陆老师非常重视成都的改革,为此专门建立了课题组跟踪调查成都的城乡改革进程,他自己也经常来成都调研、考察和做指导,给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社会改革提供对策建议。那段时间我也有机会跟他跑区县、走部门、参加各种座谈会,与各方面的人士交流,倾听各种意见。为了了解成都土地“确权”“流转”的实际情况,他亲自下乡下基层实地考察,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质疑、反对的意见。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土地问题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成都通过“确权”“颁证”迈出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实现了土地承包形式的新的突破。2011年成都市委出台了《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和社会建设的意见》的一号文件,[1]提出了加快成都社会建设的“五大实施纲要”[2]。这其中也凝聚了陆老师的智慧,例如“培植本地社会的发展能力”据我所知就是陆老师提出的。2010年年底他来成都时,专门找我谈了他对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思考。他说:社会建设需要做很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社会的力量,没有社会的结构性改变,光搞民生、抓管理,那不是社会建设。还权于民是要把权还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不发展,社会就没有自我发展的力量。[3]陆老师的这一思路在此后出台的“五大实施纲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和公民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力争到2015年,社会组织数量较2010年翻一番,形成与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具体要求。为此,市政府作为主发起人注资5亿元成立了“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政府提供场地、资金、干部组建了“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4],专门培育、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为本地社会组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营造了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