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
在快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进入了矛盾的多发期,收入差距过大、腐败问题严重、阶层关系紧张、社会诚信度低迷、社会合作薄弱、价值迷失等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诱因。为此,中央试图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来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以便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笔者看来,这些矛盾和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是分享不足或缺失。贫困问题同样如此:其表面上看似乎是由自然环境、教育、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分享不足、分享不合理问题。
一 分享机制的构建与分享的内涵
(一)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构建分享机制
社会建设的背后至少隐含两层含义的预设:一是现有的社会并不令人满意;二是未来会有更令人满意的社会。那么现在的社会在哪些方面令人不满意呢?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就是要推进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发展不够,没有很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社会无法制衡政府和驾驭市场,难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分享的实现,因此社会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制衡政府、驾驭市场的能动社会。第三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社会结构不合理,中间层太小,底层太大,因此社会建设就是要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不适应时代的变化,社会管理没有有效地促进社会分享,因此社会建设就是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1]
这四种看法从不同层面表达了社会建设的努力目标,但是这些观点都忽略了如何实现社会建设目标这一重要的路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分享是社会建设在现有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嵌入性机制:通过分享,可以推动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全社会受益;可以改进现有的社会结构,让更多的底层人群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可以构建国家、市场、社会三者良性的互动和合作关系。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分享共赢机制,正是该机制将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进行有机对接,其有助于提升扶贫开发的效率、效用和可持续性,增强贫困地区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分享共赢的基本内涵
分享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个过程,包括对资源和机会的享有和使用。在这里,分享需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因素:分享主体是平等的;分享是一个过程;分享不局限于对物质利益的享有,还包括对信息、行动、价值和认知等方面的享有。因此分享看重结果,更看重机会,尤其注重参与的分享、表达的分享和价值的分享等。公平正义是分享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机会公平——每个人享受同等的机会,交换公平——贡献与报酬的对等以及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分配正义——每个人都有获得基本生存需求满足的权利,组织公平——组织参与、监督和责任之间的均衡。[2]
分享理论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从正义理论、社会整合理论、公民社会理论以及公民权理论中都可以看到分享的影子,它们都认为,作为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享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基本必需物品的分享、基本的社会福利权利、基本的社会参与权利、自由的可行能力等。这意味每个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权获得就业机会、必需的基本物品、参与开发的平等机会、表达的权利等,这些基本权利不应受到侵犯。这就是本文所阐释的分享共赢含义。
经过以上的概念明晰可以说,分享共赢具有贯彻扶贫开发的全过程的特性:首先,扶贫开发的基本理念就是分享共赢,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问题,用扶贫开发的方式使贫困人口分享发展的成果。其次,扶贫开发的实施过程需构建分享共赢机制,让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过程,真正享受扶贫开发的成果,否则扶贫开发会偏离其初衷,变得不可持续。[3]最后,分享共赢是评估扶贫开发效用最重要的依据,也就是说,扶贫开发在多大程度上使贫困人口获得了利益,满足了什么需求以及解决了什么问题,都可以从分享共赢的角度进行衡量、评估和判断。
二 分享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和载体
不论是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的发展,还是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结构合理化和社会管理创新,都离不开分享机制的构建。分享是一个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公共服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