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57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动力,保持中高速增长依然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城镇化、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关键词: | 经济 |
一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动力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中国经济正在换挡,速度有所放缓。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4.2%,是进入21世纪之后最高的年份。2010年是10.4%,比2007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2013年经济增长率是7.7%,比2007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从国际经验看,凡是经历过高速增长的国家到第三个十年经济都出现大幅下降,一般到第四个十年增速降到4%以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已经35年,还有7.5%左右的增长率,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可以称为中高速增长。
2013年,印度经济增速是4.7%,俄罗斯是1.6%,巴西是2.4%,南非是1.9%,亚洲比较快的经济体,如菲律宾2013年是6.9%,印度尼西亚是5.9%,都低于我国的经济增速。这说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虽然我国经济增速降下来了,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地位并没有变化。
目前,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的增长动力。从需求端来看,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提高。2013年投资虽然略高于消费,消费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再往后消费的贡献率还会继续提升。因此,需求的动力结构变了。从供给侧来看,由于产能过剩,制造业或者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降低,但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是46.1%,第一次超过制造业,而且还会继续提升。从要素投入来看,随着储蓄率下降,资本、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缓慢下降,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贡献会逐步上升。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经济原有的增长动力在减弱,但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和形成之中。
二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依然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国内需求潜力仍然较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每年对经济增长几乎都是负的贡献。投资方面,首先,由于制造业等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投资很难再明显上升;其次,由于受到市场分化影响,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供需条件发生变化,房地产投资上升空间有限;最后,受负债水平制约,基础设施投资还会略微有所下调。尽管如此,消费会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些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上都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及新的消费业态正在加速形成,消费需求的释放空间依然很大。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将不断转化为城市居民。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情况下,这些新市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将会释放出来。一般说来,一个城镇居民比一个农村居民消费平均高3~4倍。另外,城镇化也会增大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地下管网、市政设施等的投资需求,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会持续推进,也会增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目前,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进步较快。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对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和竞争力提升带来积极作用。最近,国内第三方研发、第三方工业设计发展非常快,这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兴产业领域在迅速发展,新一代4G技术已经有了牌照,现在正在研发5G技术的标准,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新材料等这些新兴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些都会弥补传统产业增势的减弱。
三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正在逐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增大。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了15.6%,占GDP比重首次突破2%,这在新兴经济体里一枝独秀。我们还在一系列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在航天登月、超级计算机、智能机器人、高铁核电、超级杂交稻等领域都获取了重大的进展。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研发投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升。2013年,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6%,按国际标准来看,这个比重是不低的。而且企业的技术设备更新加快,劳动生产率在明显提升,沿海一些地区机器替代人的态势正在出现。随着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家庭教育投入持续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