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优势,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因此,当今的全球化实际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想方设法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一体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在目的、手段、内容、阵地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特征。
一 意识形态安全目的一贯化
自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从未中断。尽管西方的策略、手段不断调整变化,但战略目标从未改变。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白热化,成为两大阵营在军事斗争外的另一主阵地。西方国家制定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八条提纲:宣传西方生活方式;指责社会主义是一种力图为统治世界而发动战争的侵略势力;诬蔑社会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的社会,没有人权和个性;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动摇人们对共产党的信任;夸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困难,并宣称社会主义的困难不可避免和无法克服;不是言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演变的必然性,反而宣传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必然性;并将资本主义和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相等同。该提纲赤裸裸地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意图。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往来日益频繁。从表面上看,意识形态斗争已不是冷战时期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但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并未停止、并未淡化。正如邓小平所言:“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1]今天,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总体上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主要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较量的中心问题,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孰优孰劣,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反对共产主义、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是其发动意识形态“攻势”不变的目的,只不过“头号敌人”变成了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克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生死存亡的战略任务。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差异的消失,但排除异己确实是一些国家助推全球化的目的。正如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所说:“全球化范式是对现实世界境况的反应,故而并不像其倡导者所声称的那样,只在描述这个世界,而是如早期的现代化话语一样力求根据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勾勒的幻景来改造世界。尽管有种种不合条理之处,但全球化话语仍表达了对全球政治经济权力关系的一种构想,即通过霸权排除不同于其发展主义前提的其他一些可能性考虑。”[2]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行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必然要引导全球化向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可见,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并未改变意识形态斗争的目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激烈的、艰巨的。
二 意识形态安全手段综合化
今天的意识形态斗争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军事力量为先导强力推行,而是高度综合、交叉并巧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利用每一种意识形态渗透手段,不放过任何一个意识形态渗透机会。
一是经济手段。具体表现为:其一,宣扬新自由主义,摧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主张自由化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主张市场化坚持政府放任自流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其理论实质是从经济制度上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西方国家极力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