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首次提出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以来,推进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创新和发展的探索在全国方兴未艾。从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设单章阐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专章强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决心和重视程度。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认真总结中发〔2010〕16号文件实施以来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实践、成功经验和不足,紧紧抓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红利,推进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健康、有序、平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商会的新发展、新成就
中发〔2010〕16号文件实施以来,伴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也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四年“黄金时期”,在壮大队伍力量、加强组织建设、优化会员结构、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为推动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商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加强商会等社会团体建设,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出台政策的强度、支持发展的力度、推动改革的深度等方面都远超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在国家层面上,顶层设计不断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各有关部委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速社会组织的自治化和民间化进程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见表1),商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表1 近年来国家层面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决策部署
续表
在地方层面上,特色实践不断呈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上级考核的压力倒逼和自身改革的内在驱动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围绕“建立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发挥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作用”的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先试先行,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成功做法和工作模式(见表2),为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和配套服务支撑。
表2 近年来地方层面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决策部署
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的登记制度、管理体制、年检制度、评估制度等改革创新,逐步形成“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工作格局。近两年来,各级民政部门直接登记了19000多个社会组织。江苏、浙江、上海等许多省市开通社会组织网上年检服务。完善了第三方评估制度,民政部本级有180家社会组织参加评估,符合条件的全国性社会组织累计评估率达到70%。加强了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工作,2013年,全国共办理社会组织行政执法案件5829件,是2012年的4倍多,其中民政部本级调查处理违法违规举报案件120余件。同时,行业协会、商会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管职责和作用也得到加强。
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各种利好政策、措施的引导推动下,获得法人登记的商会组织增长迅速。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工商业服务类和农业及农村发展类社会团体组织共有89856个,比2009年的63009个增加42.61%,年均增长率超过8%。同时,经过对长期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无经费来源或经费严重短缺,丧失相关企业代表性,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行业日趋萎缩的协会和商会进行清理注销后,虽然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自发组成的商会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质量有较大提升。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各级工商联所属商会数量从2010年底的40610个下降到33938个,其中,全国工商联直属行业商会31个,占0.09%,省级工商联所属商会1568个,占4.62%,地市级工商联所属商会9181个,占27.05%,县级工商联所属商会23158个,占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