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
一 改革以来河南省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演变
阶层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内部的分化与整合程度。阶层结构与职业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工业社会里,“无论是经济阶层还是政治阶层实际都建立在职业的基础上,因此不少社会学家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1]职业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渠道,同时又因职业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易操作性,职业结构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指示器”。[2]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东亚、拉美等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是社会结构形态不断蜕变的过程,也是职业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致将社会结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结构形态从“倒丁字”形向“金字塔”形转变;第二阶段,社会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形向“洋葱头”形过渡;第三阶段,社会结构形态从“洋葱头”形向“橄榄”形转变。[3]关于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判断,一般认为我国正处于由“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向“洋葱头”形社会结构转变的时期,也有学者乐观地判断我国正在向“橄榄”形社会结构转变。“橄榄”形社会结构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与此相适应的职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双重逻辑下,河南省社会结构所处的外部环境经历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一种不同于再分配模式下的新型社会结构开始出现。社会结构这一转型既表现为人们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也表现为资源占有程度的差异。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成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载体。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在反映社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是其进一步分化的动力机制。一个优化的阶层结构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社会阶层结构自改革以来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当前河南省的阶层结构形态如何,以及如何促进河南省的阶层结构优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优化河南省的社会阶层结构,引导中产阶级的发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以陆学艺为首的课题组曾以职业结构为主线,以人们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标准,认为我国经过20多年的社会转型变迁,当前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4]其中,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较多的三种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则很少拥有这些资源。这些阶层在整个阶层结构中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因而构成一种金字塔形态。由于目前尚未有针对河南省职业结构的专门性调查,我们所能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统计部门。统计部门在历次的人口调查中,都使用了职业的七大类划分方法。尽管这七大类划分方法不完全等同于十大阶层的划分,但也反映了不同职业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情况。我们借助历次的人口调查数据对河南省的职业结构变迁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见表1,表2)。
表1 1982~2010年河南省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表2 不同阶段河南省职业结构的变动
在改革后的第一个时期(1982~1990年),河南省的社会阶层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河南省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处于农业社会。农业劳动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60%,其他职业的比例都很低(见表1)。因此,河南省的职业分层在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是极为明显的“倒丁字”形结构。从1982年到1990年,河南省的职业结构没有大的变动。农业劳动者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80%以上。除了农业劳动者降低1.36个百分点外,其他职业人员中商业、服务业人员变化最大,增加了0.8个百分点(见表2)。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增加可能反映了当时搞活商品经济,商品流通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劳动者就业。
改革后的第二个时期(1990~2000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90年到1995年,河南省的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劳动者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