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
河南省通过积极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和稳定农村优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存量,降低农民县级公立医院就医负担,激发农村医务人员医疗服务积极性,提升农村居民城乡医疗资源利用的衔接性等措施以探索解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河南省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整体低于全国水平,农村居民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但小而分散且水平过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绝对数量少且业务素质相对较低,每千人口拥有医务人员数量城乡比例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总量高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城市,造成农村医疗卫生需求难以满足。河南省应从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城乡统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城乡强制交流的人力保障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的评价监督动态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继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建立相对均衡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卫生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顺应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的具体体现。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明显,虽然最近几年河南省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改善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 河南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城乡优化实践探索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一直存在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以郑州、洛阳等为代表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长期存在,为改变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失衡的局面,河南社会各界进行了积极努力。
(一)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农村居民就医需求大多来自基层。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理念下,制定和出台了“五年百亿工程”“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片医制度”等政策和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先后完成61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行政村31186个标准化卫生室建设,[1]全面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持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中,坚持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实现县级医院床位规模倍增,将全省约1/4的县级医院改造成三级医院标准,促进优质卫生资源持续向农村转移,缩小县医院与城市大医院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就医可及度及质量。
(二)扩大和稳定农村优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采取免费培养、薪级上浮等激励措施,面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选拔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站(所)工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补贴力度,鼓励基层医务人员扎根农村;加强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推进跨省、地区的医保结算合作机制,并加大统筹地区医保报销的比例,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降低农民县级公立医院就医负担
县级医院为农村居民进行大病救治的主要渠道。河南省在2010年后积极推动区内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鼓励40个试点县全面铺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的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同时合理调整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增加农村居民就医负担。调价补偿不足部分由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经过改革,河南省县级改革公立医院收入中药占比由67%降到30%左右,患者自付比例下降10%,住院日期平均缩短5天,出院后两周内住院率为0,患者满意度在95%以上。[2]
(四)激发农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长效的多渠道激励补偿机制,顺利推动了医疗改革事业的进展。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并落实对村医的补助政策,将30%~40%的公共卫生经费拨付村卫生室,明确一般诊疗费标准为5元,其中医保支付4.5元,并按每1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5000元的标准定额补助村卫生室,医保机构和医院经过谈判确定价格并签订服务合同,按照绩效支付,如有结余,则奖励给责任医护人员,结余费用占病种总费用4%~6%,“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余归己”,医护人员成为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综合改革以来河南省基层医疗机构运转良好,医务人员工资普遍提高20%~30%,[3]不仅是患者,医务人员也切实享受了医疗改革带来的实惠,调动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提升农村居民城乡医疗资源利用的衔接性
对于河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农村居民跨区、跨省就医负担过重等问题,河南省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做到基本医保和大病救助的有效衔接;加快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扩大覆盖人群,提高了服务质量。经过不断调整,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