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一 引言
为了寻找具体的对策以使得今后仍将继续深化的“全球化和城市化令所有人受益”,尤其是当着眼于人口的流动性问题时,亟须突破旧有的既定框架,寻找异于以往的更具弹性和力度的“治理”模式(谷村,2009:51~52)。基于这一问题意识,笔者尝试抛开既有的传统治理理论,创作了《从物理学类推得出的“可想象治理”记述》(谷村,2009)[1]。
在此课题的研究中,最核心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并行‘居住’”问题。对此,基于在联合国大学(UNU)校长室工作期间的研究(Tanimura,2005:66~67;2006:276),笔者在论文“Beyond UN-Habitat’s Classic Framework in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超越联合国人居署城市发展战略经典框架的提案》)(Tanimura,2006)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受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启发,作为可行性对策,提出了“量子城市治理”这一全新的治理理论。在上文《从物理学类推得出的“可想象治理”记述》中,笔者推敲了“并行‘居住’”与“量子城市治理”的语义,并给出了相应的暂定定义(谷村,2009:62)。在此,笔者将首先列出相关词语及其含义。
【注】并行“居住”[2]
“为确保充分的解决方案,个人同时‘居住’在由复数个领土/非领土排列成的空间,各‘居住’状态呈现出量子力学似的多重叠加状态”(谷村,2009:63)。
【注】量子城市治理
“量子城市治理”是对以近似于可计算的方式来考虑的、被视作“定居”型社会的牛顿经典力学范式的深化发展,它肇始于“并行居住”的概念,是借鉴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以多“居住”来解释(认为同时共存的多种“居住”状态在整体上实际存在)的城市治理理论提案(谷村,2009:63)。
【注】牛顿经典力学城市治理
源起于古典力学的类推的这一治理方式,包括以下“固态”和“液态”两种思考模式,其世界观是一开始就设定存在“不动不变的‘国民国家’的框架”,认为整个社会是一部由国际机构、市民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精巧机器,“定居”的基本法则支配着这个世界。牛顿经典力学范式的前提是需要将社会以“近似”方式来看待方才有效(谷村,2009:62)。
【注】固体形态“固态”的治理[3]
指的是“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由‘固着在’领土内的定居者组成的传统的共同体,它包括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等构成要素。致力于加强或巩固基于这一逻辑的国际组织和全球性企业也同样认同这一观点。在此,移居者被视为谋求唯一‘最佳’解决方案而努力成为新的定居者的人”(Tanimura,2006:295;谷村,2009:51~52)。
【注】液体形态“液态”的治理[4]
指的是“侧重于流动者的角度的动态观点,它突破了‘定居治理’的静态框架,正如那些从作为唯一最佳解决方案的定居地往返穿梭于全球空间的人们,以及那些为寻求定居地而移民的人们交织形成的‘跨国主义’,地区共同体在与多元社会的网络状关系中形成”(Tanimura,2006:295;谷村,2009:52)。
基于之前的一系列研究,作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笔者将在本论文中整理并汲取关于移动人口研究的各种视角、问题提出和新的理论,以及它们各自的含义和启示,以进一步推进“量子城市治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在下文的研究中,除了“‘居住’状态”这一关键词外,还追加该领域的研究和文献中经常论及的“身份认同”作为新的线索。
在本论文中,首先,笔者将概览对移动人口研究理论的反思并考察此类研究的范式。其次,通观从“牛顿式世界观”角度描绘的移动人口的“流散”“跨国主义”“全球化与女性的跨境”的相关论述后,进一步考察作为对“牛顿范式”的挑战性思考所开展的“作为‘思考方式’的流散”“差异与流动的哲学”“作为量子的‘我’”等“打破常规”的研究。再次,对本论文的主要课题“量子城市治理”的定义进行补充说明,并针对其核心部分的“‘居住’状态”和“身份”在“量子力学”中应该如何解释这一点,在古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拼凑”类推得出的“‘居住’状态/身份的随机解释”的基础上,从多重世界解释类推提出“多栖‘居住’/多重身份解释”。最后,在论文的末尾,简要阐述本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 对移动人口研究理论的反思
迄今为止,无论每个移动的背后有着多么复杂的含义和条件,“当有多人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