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非营利组织参与中国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作者:赵小平 朱照南 ZhaoXiaoping ZhuZhaonan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摘要:

    本文着力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有关非营利组织参与中国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文献,在展示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归纳出其参与行为的三种实践方式:动员农民建立或参与互助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现有文献主要运用了“社会资本”、“集体行动”以及“社区主导型发展”三种理论视角,从不同维度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然而,与理想情形相比,现实中的非营利组织并非总能发挥积极作用,它们在内部治理科学性、外部服务专业性、制度环境、社会认知、筹资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这部分内容虽然在一些文献中有所提及,但尚未在理论研究上得到深度关注。此外,现有文献主要基于理论演绎,而基于实证的研究相对缺乏。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last ten years on the involv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comm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as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volvement,the authors also attempt to summarize the thre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hoose to become involved,including:encouraging farmers to establish or participate in mutual help organizations;providing farmers with market information;and providing skills and technology related servic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authors find that for the most part,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dopts one of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drawing on the ideas of social capital,collective action,and community-driven development to explor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positive roles being played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However,the reality is that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not always able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They face a whole range of challenges,including issues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nternal governance;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ism of their services;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 understanding or lack thereof in society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the fundrais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Although there is some mention of these issues with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there appears to be a failure in theoretical studies to engage in more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he authors also find that existing literature is predominantly rooted in theoretical deductions,whilst there is a relative dearth of empirical research.

    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不太现实,除了市场主体的参与,还需要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介入(刘鹏,2001;褚添有,2008;门献敏,2012),并且应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江虹,2009)。

    截至目前,有关非营利组织参与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基层民主政治和农村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基层社区选举”(张健,2012)、“村庄民主自治”(陈肖生,2008;王卓、罗中枢,2010)、“村庄权力格局演变”(姜裕富,2010;吴强,2012)、“村民民主意识提升”(王卓、罗中枢,2010)等方面。后者则分别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扶贫”(韩俊魁,2008)、“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苏昕、路春城,2010;张翠娥、万江红,2011)、“农村金融——尤其是小额信贷”(刘西川等,2006;赵壹,2010)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在本文中,笔者将着力梳理近十年来国内有关非营利组织参与中国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文献,在展示非营利组织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归纳出其参与行为的三种实践方式,并且总结出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作用。而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讨论现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以及下一步应关注的重点。

    一 非营利组织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章中常常与“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等作为等价的词语出现,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共识。但是,从其属性上来看,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组织性、自主性、公益性等一些特点。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又可以分为外部非营利组织和农村内部非营利组织。

    外部非营利组织主要是一些关注农村扶贫、农村社区发展,并且不在所服务的农村地区登记注册的社团、民非组织、基金会和国际组织(项目)等。农村内部非营利组织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大类是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敬老院等;第三大类是一些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体育协会等。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农村内部非营利组织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基于自愿、平等、民主、互利、互助的原则,建立的经济领域内的合作组织,包括准组织、草根组织和正式组织等各种形式),就具体形式而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联合社、生产合作社、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互助组、信用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等。

    因为所综述文献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不统一,下文在引用原文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如“非政府组织”、“农村社区组织”、“农村产业组织”、“农业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自主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不同的说法,这些都是本文所述的非营利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诸多文献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非营利组织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家权力从农村社区逐渐抽离,农村社区的需求却逐渐走向多元,迫切需要新的主体给予响应(田书清,2009)。正如张红军(2010)所言,随着我国社会从“强国家、弱社会”或“国家主义”的“总体性社会”,向着国家(政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元结构转化,非营利组织必将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研究认为非营利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相比于行政体制末梢的村委会,带有自下而上属性的非营利组织具有更为强烈的为村民服务的动机(汪锦军,2008);其次,理想情形下,非营利组织无论是在基层民主促进(龚志伟,2012)、社区公共服务,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