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本文建立了健康冲击、能力投资与消费平滑的动态最优框架,考察个体健康资本关于健康投入与外部冲击的动态方程,并展开相应的实证分析,探讨个体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如何在能力投资与消费之间进行最优配置决策。研究发现,受到财富约束的个体在面临冲击以致收入下降时,会偏重当期消费,能力投资不足;在面对健康冲击时,个体的劳动所得下降,非劳动所得则因转移收入增加而增加;但面对社区总体冲击时,非劳动所得与劳动所得都将显著下降。健康冲击会导致生产性支出与健康投资下降,原因是健康冲击严重影响个体的收入而导致财富约束,使得个体偏重当期消费;有医疗保险的个体面对健康冲击时收入或支出的波动相对较小,但是贫困人群或地区具有医疗保险的比率偏低,健康冲击会加剧贫困的脆弱性。本文主张,采取公共政策促使个体能够向能力投资分配更多的资源,从而减除贫困脆弱性。
一 引言
我国近十几年虽然扶贫成绩显著,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422万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1]但是自然灾害、疾病等负的外部冲击导致贫困人口数量波动较大,返贫问题严重,很多个体因负的外部冲击而暂时陷入贫困或持久地陷入贫困。据推算,2008年的冰雪灾情导致湖北省返贫人口可能增加近180万人;[2]甘肃省因5·12汶川地震致使全省新增的返贫、致贫人口达230.3万人,返贫率达到30%以上;[3]中国扶贫基金会报告显示,2010年西南五省区市干旱导致至少有218万人返贫。[4]控制“返贫”将是我国未来扶贫的重点考虑内容之一。研究返贫及扶贫一般从个体遭受的冲击与个体的能力着手。现实中遇到的冲击大致有宏观经济波动、自然灾害以及疾病和家庭变故这几类,可归为区域性总体冲击(如自然灾害)和个体特异性冲击(如健康冲击)。Ligon 和 Schechter(2003)在定义贫困脆弱性时也将其分解为贫困、特异性风险(Idiosyncratic Risk)和总体风险(Aggregate Risk)。
区域性的负外部冲击(如洪涝、雪灾、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这类冲击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收入,还会影响个体缓解冲击的资产、健康等手段,甚至可能会破坏信贷体系外的社区关系网络对个体风险的暂时性保障。Dercon、Hoddinott 和 Woldehanna(2005)利用埃塞俄比亚的15个村庄1999~2004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干旱对个体资产的破坏、消费的下降产生显著的影响。Alderman、Hoddinott 和 Kinsey(2006)研究也显示,雨水、干旱与人力资本形成的下降紧密相关。与区域性负外部冲击不一样的是,健康冲击一般只针对个体或家户(地区性流行病暴发这是例外),因此,当家户中存在成员受到健康冲击时,则会导致该家户资源在生活消费、医疗支出以及健康投资等之间的再配置,如果是家户中主要收入来源者受到严重的负外部冲击,很可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冲击大多是外生的,很难控制,因此,应对冲击则要视个体能力(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或者预防措施(如社会保障、个人保险、消费平滑等)而定。Sen(1999)认为获得良好的健康水平是个体一类重要的“可行性能力”,良好的健康是个体获得收入的前提(Schultz,2002;Ettner,1996;齐良书,2006;张车伟,2003等)。Datt 和 Hoogeveen(2003)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负的外部冲击会导致个体生活质量下降,贫困程度加深,他们进一步指出,虽然贫困个体在保护消费上受到能力的约束,但个体在面对冲击时有平滑消费的迹象。杨文等人(2012)则利用Ligon 和 Schechter的脆弱性定义研究中国农村家庭的脆弱性时指出,提高个体的教育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都能有效地降低个体的脆弱性。
本文研究健康冲击与能力(主要是健康、教育以及与健康相关的设施)对个体收入与支出的影响。基于最优消费框架,建立个体健康关于健康投入与外部冲击的动态方程,分析个体在外部冲击下,如何在能力投资与消费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并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不同群体(是否为低收入者、是否拥有保险)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如何进行决策。
二 能力、冲击与消费平滑理论和实证模型
(一)消费平滑的基本模型
在个体是理性的假设前提下,个体在考虑其消费活动时,一般会对宏观经济中未知的风险进行预防,以防止这种风险对自己未来消费的影响,但是贫困个体基本上无法参与到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因此,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资产数量来进行“自我保险”。个体通过平滑其消费并实行谨慎性储蓄来预防收入波动,个体会在收入较低时,降低储蓄避免消费下滑,在收入较高时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低收入。在此前提下,宏观经济的冲击对个体可能影响较小,因为个体在事前已经对风险进行了相应的预防。对于个体来讲,他需要考虑如下的消费选择问题:
MaxU=Et∑Tτ=tβτ-tu(cτ,θτ) (1)
s.t. At+1=(1+rt+1)(At+yt-ct) (2)
其中,β为时间偏好,β∈(0,1),ct是个体t期的消费,yt是t期的收入,At是个体t期的资产,θt是t期个体的一些偏好、特征参数。rt+1是利率,这里假设固定为r,如果β(1+r)大于1,则说明储蓄收益足以弥补个体的耐心等待;如果小于1,则说明个体更倾向于当期消费。假设效用函数是关于消费递增的一个凹函数。如果存在信贷约束,则个体还面临另外一种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