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能源储备与能源基地建设

    作者:宋梅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一 能源储备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能源储备的必要性及意义

    1.能源的占有和利用决定着国家的地位和实力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历来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能源作为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使得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无法离开能源。能源对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工业的血脉,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的能源储备,才能保持“血脉”畅通,进而保证国家实力的稳定增强。

    在整个能源演进历史中,人类已经有过三次主动利用能源的阶段。第一次是火。火的利用使得部落食物由生食进步到熟食,这一改变极大地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为部落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保障。第二次为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资源,正因如此,农业、畜牧业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次为化石燃料,人类不仅开发和利用化石燃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电磁能、机械能等多种能源形式。

    英国是欧洲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从16世纪开始,由于对煤炭需求的增加,推动英国对煤炭开采和利用等相关的各项技术进行创新和发明,形成了煤炭利用的规模效应,使得英国满足了对能源利用和控制的条件,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19世纪末石油的发现和大规模的开采利用,使煤炭逐渐被石油所取代。最早在北美大陆发现石油的美国成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与此同时进行大量的原油出口。在时间优势的基础上,美国在能源的占有、技术效率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确保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这一优势地位一直从二战延续至今。

    从能源演进史、人类进步史以及世界强国的崛起中不难看出,能源的使用与人类的进步、世界强国的崛起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重合的。火的使用使人类走出蛮荒时代;农业、畜牧业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煤的使用推动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原油的利用催生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由此可见,大国的崛起与能源的发现及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全球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与挑战

    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是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标志,能源供给安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至关重要,只有拥有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乃至领土完整。虽然世界能源储备的勘探和开发还处在上升时期,但能源的供需形势总体基本平衡。BP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27%,或超过3500亿桶,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足以满足全球53.3年的需要。[1]

    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而全球主要产油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区域,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能源短缺的危机,迫使世界各国纷纷加快本国的能源储备建设。

    3.能源储备缓解短期供应冲击,稳定能源价格

    能源战略储备一方面可以应对短期供应冲击,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争取一定的时间。从原油进口国角度看,战略储备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应对供应短缺,而是为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石油战略储备还具有以下作用:为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能源消费方式赢取时间;避免人为操纵的以政治、经济为目的的供应冲击,具有威慑作用;为维护自身利益,原油进口国集团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政策,此时进口国的石油储备战略起到了保持经济及政策稳定的作用。例如,日本由于制定了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三位一体的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从而有效规避了油价高涨期间的各种风险。

    (二)能源储备的发展趋势

    1.储备种类多元化

    多元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储备传统化石能源的同时,将新能源的广泛利用纳入能源安全战略规划中,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地热等新能源产业,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投入,建立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系统和战略储备体系,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建立可靠的能源供应基地,构筑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2.储备主体多样化

    随着全球战略资源的紧缩,各国对能源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不仅在海外竞相采购优质低价的化石能源,对于国内的稀缺能源和高储能产品也制定了减少出口的政策。

    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