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
托马斯·皮凯蒂在中文版序言中表示担心:中国读者读《21世纪资本论》“可能会觉得事不关己”,因为欧美国家对不平等现状的烦恼“与中国相去甚远”,但他“恐怕是完全想错了”。中国人对其研究的关注程度可能比欧美国家更甚,至少不会比欧美国家更少。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不平等程度比他们更高,而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体制与机制的选择上有更多余地。皮凯蒂的研究虽然以欧美国家为样本,却对中国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一 最大启示在于构建事实的理论方法
多数论者认为:皮凯蒂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数据构建历史进程”,他用时间序列数据描述了主要西方国家三百年的收入与财富分配事实,验证了市场经济导向不平等分配的长期历史趋势。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皮凯蒂给出的对历史事实的理论解释却引起争论,被许多人认为并不成功。那么皮凯蒂的工作对中国研究的启示究竟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给出了市场经济收入分配趋势的“参照系”,以便于中国能够从别人的历史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事实并非如此,皮凯蒂的启示首先在研究方法,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解释事实的理论方法,而是建构事实的理论方法。
皮凯蒂用以解释事实的理论方法来自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的增长理论。这个理论试图以资本与收入、储蓄率与增长率等若干宏观经济的恒等式解释市场均衡增长。皮凯蒂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了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事实,进而修正新古典的增长模型,以解释 “财富的不平等将无限地拉大”[1]的市场经济不均衡趋势。正如有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在这里,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特别是资本收益率长期保持5%,这件事本身恰恰是需要理论解释的。皮凯蒂的理论没有给出相应解释,因此它没有说服力。
所幸这并不是皮凯蒂理论方法的全部。皮凯蒂用以构建历史事实的理论不同于其解释事实的理论,它更多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皮凯蒂在搜集、整理,进而构建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全面地利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其要点包括:①阶级或阶层分析的方法。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里,经济概念与社会概念是相通的。皮凯蒂的历史研究虽然没有套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概念,但根据个人收入和财富数量将社会人群划分为若干阶层,进而讨论其财富占有、职业分布和收入来源等,具体直观地描述了社会分配的总体情况。这种研究方法不受传统理论的教条约束,却增添了社会分层的事实依据。②要素收入的分析方法。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可以划分为劳动与资本两大类,古典政治经济学将二者的关系作为理论研究的主线。皮凯蒂认同并利用了这一研究套路,在历史数据中努力区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在分别给出时间系列数据的前提下,综合讨论二者对分配不平等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显然触及了经济关系的基础层面。③财产所有制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生产资料分配决定收入分配,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所有制研究的原因。皮凯蒂并不认同马克思的理论,但他在收入分配研究中首先将注意力放在国民资本的核算上,以资本数量的变动来说明资本收入的变动(在皮凯蒂看来,资本收益率在长期中是不变的)。他花大力气搜集了足够数量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财富数量和结构变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这构成皮凯蒂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凯蒂对中国收入分配研究的有益启示,主要表现在他构建事实的理论方法中。
二 分配表是研究财富分配的最佳工具
讲收入分配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少数上层富人收入有多高,多数底层百姓收入是多少,二者在全部国民收入中各占多少份额。在此前提下,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弄清楚,富裕阶层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高收入从何而来;低收入的芸芸众生又是些什么人,他们主要靠什么维持生计。所谓中产阶级,其状况也只有在了解了两头的信息之后才能正确界定。没有这些基础信息,我们对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认识就始终是模糊的、不可靠的。可惜的是,这就是当今中国收入分配研究的现实。
我们的收入分配研究大多采用基尼系数或者泰尔指数这些综合指标,把全部收入分配数据归结为一个量化指标。如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达到0.49,不平等程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