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
犹太民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教育在维系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传统、构造民族特性、繁荣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以色列建国后,“把教育继续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1],在百业待举、战火连绵的情况下,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短期内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化整合、推动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2]的转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就以色列教育的特点作一探讨,总结其教育立国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启迪。
一 教育方针的灵活性
早在建国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曾把教育作为复兴犹太国的手段之一,学校成了最早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起来的犹太人组织。早期的犹太移民们在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兴办教育的热情,建国前犹太儿童的入学率已高达85%。建国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政府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推行义务教育、建立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上。1949年4月,以色列教育文化部成立,其职责是:保持和发展教育体系;确定稳定的教育标准;培训和指导教师;推广教育计划和教学课程;改善教学条件,并组织和鼓励成人的教育文化活动[3]。教育文化部成立不久,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对6~14岁的儿童以及14~17岁未完成初等教育的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53年,以色列政府颁布了第二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国家教育法》,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对伊休夫时期及建国初期存在的多元性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把全国教育分成普通教育和宗教教育两种,并对一些政党、团体及社会组织主办的学校实行国家统一管理。新法律还规定了以色列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基于对犹太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视;基于对故土、对国家、对民族的挚爱;基于对农业及其他技能的训练;基于对开创性原则的实现;基于对一个建立在自由、平等、宽容、互助及人类友爱基础上的社会的向往”[3]。为了实现教育一体化,教育文化部还就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考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方案。随着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批移民移居以色列,1948~1960年,移民人数近百万。新移民来自世界上103个国家和地区,操70多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知识结构。以色列政府便从教育入手,来消除文化差别,促进社会融合,以期创造一种融东方传统的农业文化与西方工业文化于一体的新型的“以色列文化”。为了尽快加强集体认同和社会整合,以色列政府从60年代开始对教育方针进行了调整,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推行教育多样化原则,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改革教育结构。以色列最初的教育体制是仿效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可大批东方犹太人的子女并不能很快适应之。为此,1963年,以色列政府改革教育机构,把幼儿园(3~5岁)+小学(6~13岁)+中学(14~17岁),改为幼儿园(3~5岁)+小学(6~11岁)+中学过渡部(12~14岁)+中学高级部(15~17岁)。设立中学过渡部的目的就是把来自不同环境的小学生吸收在一起,使他们适应新的教学体制,然后再升入同一中学的高中部。这一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是,在最初的10年中升入中学高级部的学生人数增加了20%。
第二,兴办文化补习班,为移民提供第二次受教育机会。随着移民的增加,以色列把移民教育提上了正式的议事日程。中央政府与地方行政部门、工会、社区及企业联合起来,在全国设立不同层次的文化补习班和培训点,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供学习语言、增长知识及职业培训的机会。据统计,以色列国内为新移民设立的教授希伯来语的教学点就有150个,还有上百个扫盲中心与文化补习班,传授各种文化知识。中央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移民安置系统,为许多接受完再教育的移民优先安排就业。
第三,为亚非裔学生创造受教育条件。由于亚非裔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欧美犹太人,因此,以色列政府对亚非裔学生进入公立学校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如在入学分数线上给予照顾,在以色列,小学毕业生都要经过名为“Seker”的统考,80分以上者为合格,而亚裔、非裔学生的合格线仅为68分;在收费标准上,亚非裔学生可根据其家庭收入状况而减免学费,所减免部分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担。1978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