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今天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决定自1992年8月24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同意根据“联合国宪章”原则,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持久的睦邻合作关系。
三、大韩民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尊重中方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之立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相信,两国建交将有助于朝鲜半岛形势的缓和与稳定,也将有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尊重朝鲜民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愿望,并支持由朝鲜民族自己来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商定,按照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在各自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其职务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并尽快互派大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 大韩民国政府代表
钱其琛 李相玉
1992年8月24日于北京
B.10 推进“蓝黄”两区融合发展
一 “蓝黄”两区建设状况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山东经济发展整体格局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区域。两区从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与基本要求看,有着许多共同点。利用SWOT分析,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的基础与前景。
(一)“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的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
“蓝黄”两区覆盖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关键节点区域:向东远接亚太自由贸易区、近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开放型市场资源富足;向西以黄河为纽带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内陆省份一衣带水,内陆腹地资源广阔;向北与天津滨海新区毗邻,技术扩散效应明显;向南处于长三角集聚扩散效应衰落区,后发成长优势显著。
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备
“蓝黄”两区港口密度在全国居首位,深水泊位86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亿吨,都已开通日韩国际航线。“蓝黄”两区公路交通发达,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沿海主要经济区前列。“蓝黄”两区内基本形成了三纵四横一环的网络化交通格局,实现了区内所有城市间的高速互通,已经基本实现“一日生活圈”。胶济铁路横贯区内,更是提高了两区的物资和人员运输能力。依托包括济南、青岛、烟台三大国际机场在内的9个机场能提供国际、国内700多条航线服务。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两区经济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交通基础条件。
3.资源互补性强
蓝区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岸线3345公里,2/3的海岸线属于基岩海岸,深水泊位港口的建设资源优良,海洋矿产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前列。黄区由于地处淤泥质海滩,建港条件受到限制,但是未开发土地资源充足,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储量丰富。同时,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旅游生态资源,增加了海洋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另外,受发展基础影响,“蓝黄”两区在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4.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2011年,“蓝黄”两区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2.3万亿元,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外资投资增速均明显高过全省平均水平。蓝区海洋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海洋产业特色日益明显。201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已经接近万亿元大关,占山东省GDP的比重接近1/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产值的比重也已接近1/5。黄区发育了一批以胜利油田、鲁北化工、西王集团、山东海化等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现代炼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具备了良好的区域竞争基础优势。
(二)“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的劣势
1.淡水资源短缺
《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为29.2亿立方米/年,该地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6立方米/年。蓝区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为82.4亿立方米/年,该地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396立方米/年。国际人口行动组织报告认为,人均淡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