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作者:肖成伟 丁飞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摘要: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前景,是决定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商业化、市场化的核心因素。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描述,重点分析了动力电池的技术进展,及典型动力电池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配套应用情况。然后,对新型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全固态锂电池等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石墨烯材料、铝空气电池的技术特性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 国际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概况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高性能的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中、日、韩、美、德等国是目前车用动力电池研发、产业化及国际标准化的主要推动者与参与者。中、日、韩三国在消费类电子用小型锂离子电池方面处于技术和市场的主导地位,而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也主要集中于中、日、韩三国。从产业角度看,日本在技术方面领先,韩国在产值方面最大,中国在产能方面最大。日本拥有世界上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基础材料和装配制造研发及产业化技术;韩国在锂离子电池基础研发、原材料、生产装备及电池产业化技术等方面投入巨大,发展迅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而中国目前具有众多的锂离子电池及关键原材料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装备技术日渐成熟,形成了全球最为完善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培养了众多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积累了丰富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经验。此外,美国和德国建立了先进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基础材料研发条件,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两国均拥有先进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集成及应用技术,开展了车用锂离子电池及系统集成的开发和应用。

    (一)国外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车载能源储存公司(AESC公司)主要为日产汽车的Leaf电动汽车配套动力电池,单体电池的容量为33.1Ah,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57Wh/kg,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了82Wh/kg,已累计配套超过16万辆Leaf电动汽车;LG化学作为通用沃兰达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电池主供应商,单体电池的容量为15Ah,第一代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20Wh/kg,第1.5代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50Wh/kg(目前以该类电池为主配套沃兰达电动汽车),第二代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2014年量产),为沃兰达增程式电动汽车配套的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了80Wh/kg;三洋电机为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量产配套的21.5Ah单体电池,能量密度为110Wh/kg;日本松下公司为美国特斯拉汽车量产配套的3.1Ah18650型锂离子电池,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在250Wh/kg左右,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27Wh/kg,目前松下公司将电池的容量提高到了3.4Ah;三星SDI为宝马等公司的纯电动汽车量产配套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电池的容量为60Ah,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为120Wh/kg,2016年将推出更高容量的第二代动力电池产品,同时三星SDI目前为电动汽车配套的3.1Ah18650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245Wh/kg,同时在2015年推出针对电动汽车的3.3Ah18650电池;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SDI推出了28Ah锂离子动力电池,2016年将推出更高容量的第二代动力电池产品。

    (二)国内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在国家“863”计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的大力支持下,“十五”以来,中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1.动力电池技术进展

    在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高功率动力电池领域,正极采用尖晶石锰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混合材料,负极采用人造石墨材料,研发的6Ah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81Wh/kg,可实现30C充放电,50%SOC条件下输入输出功率密度大于4000W/kg,5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70%剩余容量),-20℃低温条件下充放电性能优越,充放容量大于83%。

    在纯电驱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领域(含能量型及能量功率兼顾型两类),主要技术进展如下。

    正极采用高电压富锂层状锰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混合材料,负极采用人造石墨材料,研发的25Ah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59.6Wh/kg,功率密度达到了1101W/kg,常温循环800周时容量保持率为91%;研发的25Ah能量功率兼顾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53.3Wh/kg,功率密度达到了1498W/kg,常温循环770周时容量保持率为93%。

    正极采用磷酸铁锂材料,负极采用天然石墨和硬碳混合材料,研发的50Ah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36.6Wh/kg,功率密度达到了1101W/kg,常温循环800周时容量保持率为91%;研发的20Ah能量功率兼顾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06.5Wh/kg,功率密度达到了1119W/kg。

    正极采用尖晶石锰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混合材料,负极采用人造石墨材料,研发的25Ah软包装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62Wh/kg;研发的35Ah能量功率兼顾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135Wh/kg。

    正极采用高镍三元材料(如532、622、811及NCA等),负极采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材料,开发的5、10、15、20、28、30、45Ah的能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