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城镇化战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城镇化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和城镇是城镇化的载体,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重视城市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才能够协调发展。
一 城镇化与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一章的篇幅阐述城镇化问题。纲要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特大城市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源头入手,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
中共“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订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纲要还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安排:“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并列,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至此,城镇化战略的总体框架才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二 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权威的解释,城镇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动力。比较利益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规模经济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力量,规模经济的存在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如果说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