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
近年来,生态农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得到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份额在农产品中快速增长,发展生态农业日渐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产品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两型”农业的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必须坚持生态农业的方向。生态农业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又可以减轻环境资源的承载压力,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各县市区落实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县域的重要抓手,对于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县域生态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湖南对发展生态农业十分重视,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与气候多样的生态优势,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培育优势生态农业品牌,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加快农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湖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以往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石化农业”,已经到了质量退化、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地步。现代石化农业由于有机肥与无机肥之间、氮磷钾肥之间的施用比例长期失衡,导致土壤中氮素、磷素盈余,而钾素供应不足。同时,随着在耕技术的改进,少耕、免耕技术加速推广运用,目前全省稻田平均耕层厚度不足,比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了很多,导致土地耕作层日渐变浅,地力不断下降。加之,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农药、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劳动力价格也居高不下,依赖石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价格达到“天花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严峻挑战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就必须转变当前的石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使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湖南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2.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战略路径
当前,湖南农业面临的发展压力大,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成为硬约束,这也是湖南发展生态农业的倒逼动力。因此,湖南农业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再不能重复过去那种重短期效益、轻长期安全的生产方式。一是耕地资源逐年缩减,2010年,湖南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5882万亩减少到5686万亩。二是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土壤酸化明显加快,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纵向比较,全省耕地土壤pH值由6.5下降到了6.0,土壤酸化直接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微生物种群减少、活性降低、作物根系生长受阻、重金属污染加剧。三是土壤保护粗放化,当前大量稻田采取板田或冬泡方式过冬,其中冬绿肥面积不到20世纪70年代的1/6,失去了周年规律性的土壤干湿交替过程,稻田潜育、次生潜育逐年加剧,目前全省潜育化稻田面积达到841.98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19.1%[1]。发展生态农业产业要坚持生态安全的标准,要求农业在不损害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湖南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升,是当前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
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对策
生态农业是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并能提供健康和安全农产品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身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新形势下,生态食品和生态产品已成为世界消费的主流。湖南是一个有机肥料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的省份。据统计,2012年,全省共有各类有机肥资源14323.1万吨,其中农作物秸秆总资源量4205.0万吨,占总量的29.36%;人畜禽粪尿4383.2万吨,占总量的30.6%;农家肥(主要包括厩肥、堆肥、沤肥和土杂肥)4479.2万吨,占总量的31.3%;绿肥资源量为1219.1万吨,占总量的8.5%;商品有机肥资源量为36.62万吨,仅占总量的0.3%。2012年,湖南有机肥料利用总量9821.3万吨,占有机肥料资源总量的68.6%[2]。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农业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