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县域总面积1581.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76万,辖19个乡镇、419个行政村。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湖示范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县、湖南省最具投资吸引力县,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和加工基地、区域性港口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2013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20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同时,湘阴也是个农业大县,现有耕地60万亩、山地24万亩、水面100万亩,境内丘岗山地众多,河汊湖泊交织,盛产粮、油、茶、棉、菜和鱼、虾、蟹等农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鱼、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一 发展生态农业的做法
湘阴县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确定湘阴县为长株潭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和加工基地,将其作为扶持重点,全力支持绿色、环保型农业发展。近年来,湘阴县抢抓这些大好机遇,坚持把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经济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结合县域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遵循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1.实施“三绿举措”,构建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把实行生态管理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引导和推广,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农业体系。一是引导绿色生产。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认证促进的办法,积极引导全县农业向绿色、无公害的方向发展。按照“突出区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产业板块”的思路,依托全县30万亩内湖水面,规划建设了百里生态湖鲜水产走廊;在西部湖区乡镇规划建设3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高产示范片;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建设了万亩有机湘菜产业原料基地和净菜配送基地;完成了东南山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芙蓉大道沿线的生态农业户外休闲带的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全县75万亩水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藠头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等48个农产品种养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无公害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40万亩。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示范县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40多个。
二是创建绿色产品。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与管理。在产前和产中,强化农事操作,力求少施化肥,慎用农药,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全县化肥、农药的用量逐年减少,2014年农药单位面积施用量(折纯)为0.11公斤/亩,较2004年下降了23.2%;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折纯)为14.5公斤/亩,较2004年下降了15.8%;残余农膜回收率达89.4%,较2004年增长了21.6%。在产后,加强对加工、运输、贮藏、保嫩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有效地维护食品安全。在县城以南,依托芙蓉北路和湘江黄金水道建立了洋沙湖工业园,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园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东南部规划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业区,目前入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家,对接生态基地年产值超过30亿元。目前,湘阴县生产的生态大米已远销港澳市场,有机茶叶畅销欧盟市场,无公害藠头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占全国藠头出口总量的60%以上。积极开展一系列“绿色认证”行动,共获得质量安全认证产品42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达到100个,数量居全省县级前列。
三是开辟绿色通道。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了优质稻米、有机绿色食品、茶叶、出口藠头等系列标准,全县“三品一标”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50%,基地内商品率达到60%以上,用标率和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推进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兴建和改造升级。目前正在兴建的鹤龙湖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计划总投资2.5亿元,占地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湖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