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访谈领导:资兴市市长

    作者:贺遵庆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摘要:本章是就生态农业问题对资兴市市长进行访谈的记录。访谈者主要问了三个问题,问一:请谈谈您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看法?问二: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哪些政策支持?问三:如何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管理?受访者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和说明。

    访谈者:袁准

    问一:请谈谈您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看法

    贺遵庆:我个人认为,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这种农业生产体系,一是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生态农业坚持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为的原则,注重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消除农业自身污染、净化农业生产环境,而且能有效保护农业资源,推进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农业尊重和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遵循自然法则,采用友好、安全、生物性或物理性手段,力求降低农业耕作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生态农业的理念下,农业生产采取“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农业模式,重视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类产业联合发展体、跨区域行业协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乐于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高度重视质量安全。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能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生态农业致力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些绿色产品市场前景良好,可以带动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壮大生态农业加工企业、扩充生态农业物流体系,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比如,我市东江果的开发,通过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实现了农产品价值提升。清江乡青草村广泛利用生物杀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方式种出来的橘子,味更甜,价更高,销路更好,农民获益更多了。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强调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共同进步,建设生态农业项目完全可以也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项目区农田生产道路与村庄出行交通路建设相结合,既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交通问题,又能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将塘坝、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村庄总体规划相结合,可以实现功能与美观的有机结合。比如,我市当前正大力推进庄园经济发展,近期规划建设了逸景营地、鑫源科技等十大庄园,在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庄园的同时,着力建设田绿、水清、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农村,构筑有优良生态的田园风光。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本质要求,是提升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二: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贺遵庆:一是加大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深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区)竞争性创建机制,对确定的试点示范县给予专门立项支持,并出台专项配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选取一些有前景、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生态项目进行试点、示范推动。就我市而言,东江湖是省战略水资源,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同时,在环东江湖区域仍然居住着大量农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面源污染与东江湖保护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我们准备尝试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内的种植、养殖等生态农业生产做出试点探索。二是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要探索建立全省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引导生态农业的集聚和规模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性强,需要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当前投资较大,需要政府加大资金引导的力度。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经济的投资引导,拓展投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财政支持是生态农业前期发展的条件,省、市财政要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都安排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在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财政支持与引导。积极引导信贷、保险等部门加大支农力度,在现有银行、农信社体系下,扶持农村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丰富活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