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
中国西部地区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为经济发展构筑一道安全的保护网并使其稳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代表着一定时期一个国家为其社会成员所提供保障的程度和水平,包括待遇、制度、基金运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不仅体现社保资金的供求关系,更是社保体系运行状况的反映。社会保障能以财富二次分配的方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惠及人民。作为一把“双刃剑”,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建立相对合理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探索、评价、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规律,至关重要。
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大发展。总结已有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Feldstein,1974[1];穆怀中,1997[2];薛在兴,2008[3];郭林、张学峰,2012[4];周明、张鑫武,2014[5])、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及地区差异分析(朱庆芳,1992[6];穆怀中,2003[7];陈官灿,2009[8];吕栋鑫等,2010[9];刘萍萍,2011[10];欧阳琼、丁日佳[11],2011;周明等,2014[12])、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研究(穆怀中,1997[2];赵新亚、张敬一,2006[13];李卫芳、张秀丽,2010[14];马斌、许志敏,2010[15];林博,2012[16];张庆霖、郭嘉仪,2013[17])、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Kantor and Fishback,1996[18];穆怀中,2001[19];杨翠迎、何文炯,2004[20];米红等,2008[21];谭伟,2011[22];杨磊、赵琳华,2013[23];杨亮、丁金宏,2014[24])。关于中国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刘华(2001)[25]对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必须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推进再就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赵晓楠(2009)[26]利用1999~2007年西部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社会保障覆盖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顾金喜(2011)[27]基于云南、甘肃等地的调研分析,对西部地区养老保险服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养老保险服务非均等化现象突出。周明等(2014)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西部地区相对东中部地区比较落后。
综上所述,对于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指标,国内外学者运用总体性指标(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的多,而综合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发挥、有效程度、服务质量等进行度量的少;研究方法上,直接运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这一总体指标并进行适度性检验的多,而结合总体指标并建立结构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综合研究的少;研究范围上,对全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与评价的多,而单就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全面研究的少。从对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发展情况的研究来看,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制度欠发达、社保水平区域差距大。因此,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中国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区域差异,颇具意义。
二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社会保障费用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常用财政支出为代表进行测定,而这一单一指标却无法全面评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需求越来越复杂,此外,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各地方的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选择采用多种指标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结构性的综合测定,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与衡量。
(一)总体性指标
总体性指标是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而言的,侧重于阐释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宏观反映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
1.社会保障总水平
这一主指标通常选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衡量,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总体状况,从而反映社会保障发展的水平与深度,即
2.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CSS)
这一指标通常用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来衡量,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的发展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其适应性,即
其中:RGDP是经济增长速度;RSSL是社会保障水平(支出)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