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
政府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新论断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在经济理论界,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都对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自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后来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政府与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两个重要手段,各有其长处但功能不同。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述
(一)在肯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揭示其运行的无政府弊端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侧重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了预测和设想。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论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与特征,强调了市场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规律是市场规律。它包括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以及货币流通规律等。
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揭示了其无政府弊端,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基本矛盾的作用,导致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这样,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造成市场失灵以及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并蕴藏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可能性。
(二)设想未来社会,经济靠计划调节运行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政府状态所引发的种种弊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全面消除商品、货币和价值交换,取而代之的是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对经济实施全面调节,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无市场”假定,提出了用计划来代替市场调节,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断,并成为后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但后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实践中行不通,按其设想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在对商品问题的分析中将私有制看作其根源,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
二 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阐述
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对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激烈争论,虽然至今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已逐渐认识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任何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古典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自由思想
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探讨了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并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他提出了被后来人所推崇的用来比喻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2]亚当·斯密从“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出发,主张发挥市场本身的经济职能,资源配置完全由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决定。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并主要起一个“守夜人”的作用,保证资产阶级有一个和平安全的经济活动环境。
之后的许多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的完善和延伸论证了自由市场的完美和力量,弱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如马歇尔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