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
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聚集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总部企业集聚水平,已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以及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青岛等区域性中心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功能提升。
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不仅有助于该城市判断其聚集各类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而且有助于该城市结合其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与不足,科学定位该城市未来总部经济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本评价报告深入结合总部经济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城市总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直辖市、省会(除拉萨外)和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名。以期帮助这35个城市充分了解其各自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劣势,确定各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条件和能力水平。
一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本评价报告按照总部经济的内涵、发展规律及发展条件,设计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2014年的具体指标在前几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总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同时考虑全面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和调整。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构成,详见表1。
表1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其中,一级指标按照总部经济内涵与发展条件设计,并考虑当前总部企业发展的新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要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服务环境和开放程度五个指标构成。其中,将原指标体系中的“专业服务”和“政府服务”两个一级指标合并为“服务环境”,从整体上反映和评价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级指标集中体现了一级指标蕴含的细分领域。本年度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一级指标中“服务环境”这一指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其细化为专业服务、公共服务两个二级指标,以全面反映一个城市的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专业服务能力,以及城市的综合公共服务能力,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该层级指标一般会根据总部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进行及时调整。本年度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对总部资源、专业服务两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了调整。其中,总部资源二级指标中增加了“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数”,以全面反映城市总部资源存量情况;专业服务二级指标中删减了“保费收入”指标。三级指标数量保持不变,仍为50个。
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过程,主要采用IMD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方法,指标数据主要采用2014年各类统计年鉴正式发布的数据,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中国区域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14)》,35个主要城市的2014年统计年鉴、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5个城市所在省份2014年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协助提供的相关数据。
二 中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与分析述评
(一)2014年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
2014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及排名如表2所示。
表2 2014年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与排名
续表
表3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5年回顾(2009~2013年)
续表
总体上看,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北京、上海齐头并进,连续十年引领全国总部经济发展
北京、上海作为我国的两个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最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助推城市转型升级的城市。2014年,北京、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分别为86.35和83.23,自2005年起已连续十年稳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前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