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问题的提出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现实社会借助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形成了网络社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是15年前的867倍,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IPv6地址数也大幅增长,比2011年底增长33%,仅次于巴西和美国,进入全球排名三甲。中国正快速步入网络时代。尽管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不仅是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借此也大大提升了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的保障水平。
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沟通机制。扁平化的瞬时信息传达不仅大大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距离,更充分扩大了公民意见表达的影响范围。1997年成为中国政府网络建设的起始,之后中国电子政府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和政务公开的平台建设,已经迅速发展到了交互时代的政民互动平台。特别是地方政府,更是直面社会媒体的挑战,主动建设政府主导、媒体建设和社会参与的大型网络交互平台,通过主动的政务信息公开、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广辟言路,重大决策之前网络征集意见,重大事件主动公开,突出民生建设的居民导向已成为普遍做法。近几年来,每年通过互联网征求到的建议多达几百万条,为完善政府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2]
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杭网议事厅”作为杭州市民主民生权威网络平台,通过发挥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社会评价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事务,积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和提升公民权利保障的有效尝试。本报告以杭州市的“杭网议事厅”为个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文献的整理分析,具体解析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主动利用网络实现有效的政民互动、提升公民权利保障水平的现状,积极探讨网络公民参与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
一 “杭网议事厅”的建设与人权保障
(一)基本情况
“杭网议事厅”是由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杭报集团)主办,杭州网承办的杭州市民主促民生权威网络互动平台,不仅是国内首个由党委、政府和媒体联办,社会复合主体运作的民主民生栏目,也是国内首个进驻政府为民服务机构的平台。自2010年开办以来,“杭网议事厅”在以“民主促民生”的核心理念指导下,通过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网络与实体相促进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充分保障,为中国地方政府更有效地实现公民“四权保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杭网议事厅”与人权保障机制探索
自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公民“四权”以来,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障机制。以杭州为例,自2000年以来,以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为起点,以开放式决策为中轴,在人权保障方面探索出了“四问四权”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政府坚持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建立以“四问四权”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具体而言:一是“问情于民”,“改不改”让百姓定;二是“问需于民”,“改什么”让百姓选;三是“问计于民”,“怎么改”让百姓提;四是“问绩于民”,“改的好与坏”让百姓评。“四问四权”逐步成为杭州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办不办”问情于民、“办什么”问需于民、“怎么办”问计于民、“办得好不好”问绩于民,真正落实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杭网议事厅”实际上是杭州市政府实践中的“四问四权”的网络延伸。在“杭网议事厅”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媒体和社会多方互动共同协力打造民主民生互动平台的社会协同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领导主动探索网络参政议政机制。2009年,杭州市的16位市领导相继走进杭州网直播室与网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