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生存状态分析

    作者:赵卫华 张娇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摘要: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外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外来人口的一部分,受户籍制度的影响,成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本文根据2013年对在京外来人口聚居区大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北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生存状态,涉及就业、收入、消费、居住、业余生活等方面,并探讨他们的未来发展和需求。研究发现,这一群体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居住支出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在户籍、住房及其他福利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以减轻其生存压力。
    Abstract:In the metropolis like Beijing,university graduates with non-local Hukou is also 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y are on the disadvantage position in the Hukou system. According to sample survey date in 2013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Beijing,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ir survival condition such as employment,income,consumption,housing,amateur life,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demands. It is find that this group is faced with great economic pressure,especially living expenditure pressure,which has affected their quality of life. They urgently hope to have the same rights as the local citizens in welfare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f life.
    我国的户籍制度把国民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大量人口流动的产生,在城市中形成了以户籍为区分的新二元结构,即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隔。这种新二元结构不是以城乡户籍为区隔,而是以城市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为区隔。本地和外地的差别体现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作为外来人口的一部分,在城市工作但没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大城市高涨的生活成本给他们施加了很多压力,但是在二、三线城市,留给其施展才华的空间有限,这最终使他们不得不“蜗居”在北京,成为“北漂”。他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没有本地户籍使其体制地位与农民工相差无几。一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回不了农村,进不了城市”的社会夹心层。外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高人力资本的群体,在高生活成本时代其生存状态如何?他们能否上升为中产阶层?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由“首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协同创新项目”支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张翼主持、于2013年在北京外来人口聚居区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该项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67份。问卷内容包括个人情况、工作情况、生活状况、社会参与、网络使用和思想状况六大方面。调查对象中93.2%的被调查者目前有工作,6.8%的人目前没有工作。他们在北京最长的待了14年,平均3.5年。他们全部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7.7%,本科学历的占45.6%,专升本的占4.8%,专科的占41.8%。约4.8%的被调查者毕业于985高校,14%的被调查者毕业于211高校,65.4%的被调查者毕业于普通高校,还有15.8%的被调查者毕业于民办高校。其中,76.5%的被调查者的户籍在家乡所在地,10.5%在人才市场托管,5.3%寄存在原来的学校,5.5%在单位所在地,还有口袋户籍及其他约占2.2%。其中,54.7%来自农村,13.1%来自乡镇,15%来自县城或者县级市,11.1%来自地级市,4.1%来自省会城区,2%来自直辖市区。另外,已婚的占26%,未婚有对象的占40%,其他占34%。

    一 就业状况

    职业是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是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之一。职业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在中国,受体制分割的影响,体制内就业与体制外就业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有较大影响。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因就业稳定、福利待遇好,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就业目标。体制外就业则存在就业不稳定、福利待遇差等问题。就业单位的好坏对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很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93.2%的被调查者当前拥有工作,其中全职就业占总体就业人员的90.4%。不过,失业率也比较高,占总体的6.8%,超过国际规定的失业率人口红色警戒线(4%)。

    北京外地户籍毕业大学生大多在IT、销售和服务业领域就职,其中专业技术员、普通职员和销售业务员居多,大多属于白领职业。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83.3%的被调查者在私营或民营企业工作,在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分别是14.5%和2.2%。这说明,私营或民营企业等非公企业是在京外地户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工作权益的保障来看,85.6%的被调查者与用工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占总体的14.4%。从工作时间来看,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被调查对象占4.6%,工作8小时的占52.3%,工作超过8小时的占43.1%;问及“如果加班工作,您是否能领到加班工资”时,62.6%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加班工资。从社会保险的缴纳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他们参保比例最高的是医疗保险,达到74.0%,其次是养老保险,占70.6%,再者是工伤保险,达到62.5%,主要险种的参保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也有11.1%的人没有缴纳保险,甚至有6.9%的人不清楚自己是否拥有社会保险。总体来看,“三险”不全者占33.3%,而“五险”不全者则达到51.4%。由此可见,针对外地户籍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有待继续扩展。

    图1 社会保险缴纳情况

    对于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北京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从调查数据来看,按照困难程度排序,他们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调查对象的21.5%;其次是“没有社会资源”,占调查对象的19.6%;再次是“业务能力不强”,占13.4%。其他如“学历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