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
一 前言
北京自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并且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北京市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3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7%。“十二五”时期,老年人口将以年均17万人的数量增长,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2.8个百分点,处于快速增长期。到2015年,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65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1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8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5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1]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市的基本市情。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格局。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仅是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但是,对于高龄、独居、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言,机构养老是他们较理想的选择。
北京市2004年1月8日发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中规定,三星级及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即拥有150张床位以上,特别是入住有生活半自理老人的养老服务机构,至少有一名社会工作者负责社会工作服务。[2]然而,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中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同时,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正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机制,政府已提出建立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机制[3],社会工作服务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正全面铺开。
二 研究设计概括
鉴于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建设方面的空白状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开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岗位要求或服务内容的含糊不清和服务评价机制的缺乏等现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策略,选取北京市不同类型的3家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访谈、二手资料、观察等资料收集方法,重新梳理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福利服务,是秉承社会工作理念、运用专业化方法向困难群体、脆弱群体提供的服务,是解决其基本需要的服务。[4]虽然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提供非专业的服务,即当老人需要一般服务时,社会工作者也会施以援手,但这种服务并不是专业服务,比如咨询服务、委托服务、交通服务等。因此,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指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老人开展的服务,既包括社会工作者开展的直接服务,又包括社会工作者为开展直接服务而进行的间接服务。
根据养老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供方的性质,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3家养老服务机构,分别是DY社会福利院、YL老年公寓和FS敬老院(见表1)。这3家养老服务机构都有社会工作者,且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研究通过访谈、二手资料、观察等资料收集方法,研究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访谈法主要涉及DY社会福利院、YL老年公寓和FS敬老院中的社会工作管理者、一线社会工作者和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5](老人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2)。社会工作管理者的访谈内容包括养老服务机构的详细介绍、社工人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管理/督导、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养老机构服务中的地位等;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访谈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认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需求等;老人的访谈内容包括接受过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及满意度、提供这些服务的工作人员身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其他服务的区别等。二手资料主要来自3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记录或资料。观察法主要观察社会工作者为老人提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及老人的反应。
表2 老人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三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内容
为了便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