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生育健康新趋向 整合妇女健康促进的理论与行动

    作者:萧扬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摘要:在20世纪联合国召开的最后三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妇女生育健康都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内涵丰富、多元化发展的生育健康理论体系,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尚未对其做出系统完整的论证,因此,在构建生育健康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995年11月至1997年9月,由全国妇联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妇女生育健康研究与促进”项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二期项目的共同特征有:在生育健康的总框架下,以妇女为中心,以行动为取向,以社区为基础,通过整合妇女健康促进的理论与行动,谋求妇女的发展。二期项目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该项目的整合性特征作一归纳概括。

    在20世纪联合国召开的最后三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妇女生育健康都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从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促进妇女生育健康的战略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内涵丰富、多元化发展的生育健康理论体系,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尚未对其做出系统完整的论证,因此,在构建生育健康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育健康的研究特质是什么?怎样实现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如何获得可持续性?与妇女生育健康理论相适应的方法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摆在妇女生育健康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995年11月至1997年9月,由全国妇联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妇女生育健康研究与促进”项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早在1992年初,全国妇联即在1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妇女生育健康的跨学科研究,这一研究从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影响我国妇女生育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干预对策。二期项目是一期项目的深化和继续,它将妇女生育健康的理念付诸行动,并真正使妇女受惠的过程。有7个省市妇联组织的跨学科小组参与这一研究,其选题分别是:山东省的《减少小学青春期少女经期困扰的干预研究》,陕西的《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妇女产前检查行为的行动研究》,北京的《改善农村孕产妇保健服务的行动研究》,四川的《对农村妇女阴道炎防治的行动研究》,广东的《外来女劳工健康需求调查》,全国妇联的《经济转型对国有企业女职工健康影响的研究》和《对北京市女职工阴道炎的干预研究》,江苏的《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因素分析及保健需求探讨》。尽管这些子课题选题不同,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二期项目的共同特征,即:在生育健康的总框架下,以妇女为中心,以行动为取向,以社区为基础,通过整合妇女健康促进的理论与行动,谋求妇女的发展。二期项目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该项目的整合性特征作一归纳概括。

    一 理论之整合

    妇女生育健康是一个集合、发展的概念,它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互、在理论上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由此也决定了要促进妇女的生育健康必须依靠科际整合的成果来实现。基于这种认识,全国妇联研究所在二期项目开题之际,即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培训,力求使该项目成为整合女性主义、行动研究、生物医学、健康促进及社区发展理论为一体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解构健康问题,是构建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的重要基础。它使全体参与者得以正视妇女在整个卫生医疗体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以及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性别歧视使妇女缺乏权力而处于不良的健康状态之下。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现存的卫生保健项目和医疗服务体制,则会使我们发现,忽视妇女的需求、缺乏妇女的参与和决策是一些发展规划高投入、低产出,缺乏可持续性的直接原因。由此,女性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要使妇女享有健康就必须突破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从增强妇女的权利(知识、资源、自主选择权)入手解决问题,同时,还应从妇女自身的需求出发,调整医疗保健服务的取向与强度,以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妇女生育健康研究与促进”项目是以行动为取向的,行动研究理论对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20世纪40年代昆特·莱文创立行动研究以来,就因其是以社会变革为宗旨的研究而被女性主义者所界定和采用。几十年来,女性主义行动研究发展出多种范畴和类型,这些以“非实证”的形式进行的社会研究,主张研究人员直接介入问题情境,将研究行动本身作为一种改变现存状况与个人行为的社会活动来进行。在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与参与者应平等合作,互动互惠,共同分享彼此的感受与经验。“社区发展型”和“赋予权力型”的行动理论则更强调增强研究对象“意识的觉醒”和权利感,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境遇发出声音并采取行动。提倡研究者要努力使参与者探求资讯、表达需求、提供未来行动的建议,以此来增强研究共识和建构理论。行动研究的重要特质还在于它将研究、行动、评估相互联结成一个螺旋循环的动态过程,直至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行动研究的理念与二期项目的宗旨是十分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