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
刚刚跨入21世纪的门槛,中国妇女研究会就于2001年3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来自12个省市的8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全国妇联书记处全体书记、中组部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彭珮云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以务实的态度、严谨的调查数据和分析,考察了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制约妇女参政的原因,并集中对女干部的比例指标问题、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问题、女干部的能力建设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 关于妇女参政的内涵和特点
1.妇女参政的内涵
妇女参政既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关于妇女参政的内涵,理解基本上趋于一致,即妇女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但在对其包括的层面的认识上有些区别:一种认为,妇女参政包括知政、议政、参政、执政;一种分为直接参政和间接参政;也有叫做参政和从政。这都是就广义的参政而言。狭义的参政主要是指一些妇女进入权力机构行使政治权力。或者被定义为:一部分被政治体制录用的妇女对决策活动的参与。讨论中有的代表对概念本身和层次的二分法发表了不同看法。全国妇联李静之认为,参政是一个过程,是妇女以权利主体的身份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国家和社会管理监督产生影响。可以分为民主参与、权利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层面,而这两种都叫直接参政。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强,参政权利下移,社区和群众对决策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间接、直接参政的提法,可能会影响到群众的参政热情。事实上无论政府还是妇联,都应该在群众权利参与上加强工作。
浙江大学童芍素提出,要区别妇女参政和妇女从政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把妇女参政的具体目标定在妇女从政,作为短期目标是正确的,但不能作为长期目标和参政的全部内容。否则,一会使妇女参政变成女干部问题,似乎和妇女群众关系不大,女干部会失去妇女群众的特殊支持;二会使女干部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实现妇女参政,不能充分代表妇女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三会使妇女参政变成组织部门和妇联在女干部比例发生变化时的工作,而不是有妇女群众关心参与的持续的活动;四会使妇女团体和妇女群众对其他途径的妇女参政缺乏热情,影响了妇女参政的基础和社会舆论氛围;五会使女干部局限于本职工作,不能发挥政治角色优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所以不仅在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上要有具体政策,对妇女参政的其他方面要有更得力的政策措施。
2.妇女参政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组部与全国妇联共同召开了四次培养选拔女干部会议,促进了妇女参政的进展。各地采取的倾斜措施使女干部的比例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女干部的决策能力和自信心也有所提高。但与会者普遍认为,与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人力资源和妇女的参政潜力比,妇女参政比例低、增长缓慢、参政程度不高、参政的后备力量不足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代表们更多的是从妇女参政狭义概念出发进行分析。如吉林省妇女干部学校王焕芝、张桂华概括为“三少一窄”,四川省妇联李泽影、刘恒概括为“三多三少”,河北省社科院周伟文概括为“两低两多”等。
山东省组织部和妇联在调查中发现,女干部的发展出现“两个高峰”:女干部25岁以前任副科、正科、副处职务的要高出男干部19.4、7.1和3个百分点;25~30岁生育高峰期,男干部任副科、正科、副处职务的要高出女干部24.5、10.1和8个百分点;30~40岁没有明显差别;40~45岁,女性被提拔到副处、正处职务的比男性多8和7.4个百分点。说明女性不是没能力,而是生育问题影响了她们的发展。
二 关于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
与会者分析了制约妇女参政的主客观因素,把关注点更多的投向影响妇女参政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性因素。
1.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
有的代表认为,在影响妇女参政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的妇女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矛盾是根本原因之一。
西南师大张卫平、西北民院吕青以及四川省妇联李泽影等分析了女性双重人格的形成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即理性的合乎现代价值观,非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