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妇女史研究 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

    作者:杜芳琴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摘要:妇女史研究在中国已有70多年的历程,引入“社会性别”、“女性视角”的妇女史研究只不过才有10年的历史。这里正是要追溯探讨10年来(1985~1995)妇女史研究与女性意识的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①女性主义的妇女史兴起,正是由新时期最早萌发性别意识,逐渐提高了女性主体、群体和历史意识的史学界女性发动的,她们成了研究主体的中坚和骨干(不排斥男性学者,男学者也因各种机缘加盟其中);②正是由于女性主义妇女史的研究、教学和其他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才逐渐明晰如何从历史角度催发女性意识的进一步的、更普遍的提升。在中国,尽管这一过程很短,力度不强(投入研究力量和产出的成果很有限),但毕竟开了端。探讨这个良好开端中的妇女史与女性意识关系的内蕴是重要的。从国际妇运来看,每个国家的妇女真正的觉醒与解放都需从历史研究中汲取营养,建立理念。就中国而言,认识以儒学为理论基石的构筑精致的典型东方父权制中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不仅对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提升不可或缺,对于东西方妇女都具有经验分享的意义。

    妇女史研究在中国已有70多年的历程,引入“社会性别”、“女性视角”的妇女史研究只不过才有10年的历史。这里正是要追溯探讨10年来(1985~1995)妇女史研究与女性意识的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①女性主义的妇女史兴起,正是由新时期最早萌发性别意识,逐渐提高了女性主体、群体和历史意识的史学界女性发动的,她们成了研究主体的中坚和骨干(不排斥男性学者,男学者也因各种机缘加盟其中);②正是由于女性主义妇女史的研究、教学和其他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才逐渐明晰如何从历史角度催发女性意识的进一步的、更普遍的提升。在中国,尽管这一过程很短,力度不强(投入研究力量和产出的成果很有限),但毕竟开了端。探讨这个良好开端中的妇女史与女性意识关系的内蕴是重要的。从国际妇运来看,每个国家的妇女真正的觉醒与解放都需从历史研究中汲取营养,建立理念。就中国而言,认识以儒学为理论基石的构筑精致的典型东方父权制中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不仅对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提升不可或缺,对于东西方妇女都具有经验分享的意义。

    一 背景:不同的妇女史关注及与女性意识的关系

    追溯起来,中国从“五四”时期就开始了妇女史研究,到二、三十年代还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像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1928),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名著。进入20世纪80年代,妇女史研究又呈现第二次高潮。所不同的是,前一高潮是男性学者出于社会变革和解放妇女的需要而研究妇女历史;后一高潮则是女性学者出于性别意识觉醒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构建妇女史进而重写两性史。但这一时期妇女史研究呈多元主体,出版物也呈多样性的特点。按照最简单的划分,可分为两类:①历史中的妇女关注,②妇女学中的妇女历史关怀。

    第一类又可一分为二:①由“文化热”与“弘扬传统”引发的对历史中妇女的“关注”,如“宫廷妇女热”、“青楼热”、“美女热”、“才女热”一阵阵掀起,甚至寡妇、尼姑道姑都从沉睡的古籍中被唤起,分别进入“宫廷文化”、“青楼文化”、“才女佳人文化”被整辑、今译、“研究”、普及与“弘扬”。在出版业的商业化导向中,这类书籍曾一度泛滥,与当时出版明清禁书、粗制滥造的凶杀武打书汇合,将封建时代陈腐的性别观、女性观做了空前的普及与“补课”,这不但不利于社会进步性别观的培育与女性意识的进步,甚至是社会妇女观念向封建时代的复古与倒退。②主流史学对妇女历史的涉及。中国史学主流至今仍是男性学者一统天下,一是因为史界女学者数量少,有学术影响的更寥寥无几。至少将妇女作为一个群体进入史学视野目前还有困难,只是在一些与妇女有关的社会史领域如婚姻家庭史、娼妓青楼史、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等方面关涉连带到妇女,个别女学者也从生活史角度切入妇女生活史,这类研究有了一些著作。这类著作作为专业史学家的严肃的学术成果,多为客观实证的研究,并揭示出妇女在历史上生存状态的一个侧面(至少提供了妇女生存的某种背景),对认识历史上的妇女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这类研究往往缺乏性别视角,女性意识自然难以凸现。

    另一类是以妇女研究为学术背景的妇女史研究。这类研究大都在大学中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间组建的少数几个妇女研究中心提倡推动的,且目前仍主要由女学者承担。较早成立的郑州大学妇女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等都把妇女史研究作为研究的重点。郑州大学侧重近代以来的妇女史,北京大学偏重继承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则侧重于妇女史学科构建和采用一种“文化的妇女史”研究。[1]一系列的学术教学活动和研究课题的开展,[2]不但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妇女史学者,而且在学界、女界和社会特别是知识女性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将这一类妇女史研究界定为“女性主义的妇女史”,这一类妇女史研究者几乎不约而同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研究,特别强调在用阶级分析方法的同时引入性别视角,强调用女性的眼光看历史,发掘历史上被漠视被埋没了的女性活动与经验,体现出女性主义妇女史的特点:①将历史上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不再作为男性的陪衬和男性活动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