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面向21世纪促进妇女学学科建设——“21世纪女性研究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1世纪女性研究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曲雯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摘要: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持的“21世纪女性研究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6月21日召开,成为北大百年校庆14个重点学术活动之一。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康泠、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出席开幕式并热情致词。这次为期3天的会议,旨在以妇女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对21世纪妇女发展问题进行前瞻性理论探讨。会议共收到82篇论文,其中包括国外代表15篇,国内校外代表33篇,北大本校代表34篇。与会代表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对妇女学学科建设问题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同时,对有关妇女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骄阳沐浴下的北京大学以其博大的胸怀迎来了120多位国内外女性研究学者的又一次聚会。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持的“21世纪女性研究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6月21日召开,成为北大百年校庆14个重点学术活动之一。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康泠、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出席开幕式并热情致词。这次为期3天的会议,旨在以妇女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对21世纪妇女发展问题进行前瞻性理论探讨。

    会议共收到82篇论文,其中包括国外代表15篇,国内校外代表33篇,北大本校代表34篇。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的外国代表33名,中国港台代表6名,校内代表43名,校外代表45名。与会代表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对妇女学学科建设问题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同时,对有关妇女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一 妇女学学科建设成为中心话题

    妇女学学科建设在本次研讨会上成为最活跃的话题。代表们认为,这次会议在妇女学学科框架和理性思维方法上有所突破,使妇女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一)关于妇女学

    全国妇联康泠同志作了题为“当今中国妇女研究的特点、走向”的大会发言。她在对“五四运动”至20世纪70年代的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反思之后,概述了自80年代起至90年代渐具规模的妇女研究新格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渠道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特色又相互沟通融合;指出了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呈现出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仍占主流、研究与政策互动、中外研究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中国妇女研究的走向,认为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为了进一步落实《行动纲领》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各项指标,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会更加广泛、深入,涉及妇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寻求解决途径中获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多种学科会发挥相互影响作用,共同推进理论与对策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研究架构。

    李小江在对国外妇女研究进行考察并与中国妇女研究对照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妇女研究学科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她重点论述了妇女研究学科化的必要性,指出中国的妇女研究者往往注重研究并非单纯性别歧视的“妇女问题”,而不是“女人”,继续沿用“非性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缺乏对妇女的理论抽象,这不利于接近妇女的“真”;妇女研究的“学科化”是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由“边缘”进入社会主流、在制度化轨道上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她从中国妇女研究学科化的角度,审视西方现代思潮中有关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客观性原则的理论观点,指出对女人的理论抽象是妇女研究学科化和女性主体意识确立的必要前提;主张坚持信仰科学、完善科学,认为“本土化”所针对的女权主义,既因其“男女平等”要求的普遍性而广泛传播,又因其实践中的局限性不能甚至可能误导非西方地区的女权运动。她还探讨了妇女研究的方法和制度化问题。

    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对女性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魏国英在对该校各学科学者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以“试论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及其范围”为题作大会发言。她阐述了女性学的界定、女性学几种界定的辨析、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女性学研究的范围4个问题。她认为:女性学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女性的科学、女性人类学和人学,是在各学科女性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缜密思考,把分解在各个学科意义上的女性整合成完整的女性来解析;把具体的、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女性研究抽象地提升为理论思考,从而形成专门以女性整体特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特殊的研究客体,而且可以寻求到有秩序的、合乎逻辑又合乎实际的理论框架系统,对各种女性问题都有阐释和解说的能力。这使女性学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意义。她认为:女性学研究的对象是女人,它探究的核心是女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包括女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和自身特征(既有与男性一致的“共性”,又有其特有的“个性”)。女性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它由女性这一原点出发,逐次探讨女性本质、女性存在和生存状态、女性的外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