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现代社会中的道教及其未来

    作者:陈文龙 李志鸿 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摘要:本报告首先从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社会参与、道士身份的认定、道教宫观问题、道教与医药等方面,介绍了2011年道教的主要活动。在此基础上,报告者对道教信仰的层次性、现代社会信仰的层次性、道教与宗教市场,以及“大道教”概念的提出等问题展开讨论,试图窥探现代社会中道教的真实位置及其未来走向。

    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道教,一度被视为落后与愚昧的象征。近年来,随着宗教的祛魅,道教也得到重视,迎来了有史以来难得的发展机遇。[1]但是,站在新的起点上看未来,正视道教面临的新问题更为重要。本报告认为,对道教而言,其最大的挑战显然是如何面对不同的信众阶层,将不同的信众融合到一起。本报告因此呼吁并期望更多学者关注道教与中国宗教面临的挑战。

    一 2011年道教的发展现状

    (一)国际交流

    道教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表现为活动形式多样,不仅有邀请国外人士参加道教活动,还主动走出去展现道教文化,更重要的是国际宗教活动开始主动邀请中国道教界及学界人士代表中国道教参加有关活动。

    首先,国内举行的道教活动引起更大的国际关注度,更多国外人士参加中国道教活动。“衡山道教国际论坛”是2011年道教国际交流中最重要的大事。2011年10月23~25日,该论坛在湖南南岳衡山隆重举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给论坛发去贺信,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会并宣布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在会上发表致词,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大会上作了演讲,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作安在论坛上发言,英国菲利普亲王发来贺信。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及其他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各界人士出席论坛。[2]各级领导对道教论坛的重视表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次,中国道教界人士及学者也更多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2011年3月4日,中国道教协会孟至岭道长及《中国道教》编辑部副主任尹志华博士抵意大利卡塞塔省参加2011年道教节世界庆典开幕典礼。[3]6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佛教协会分别派代表参加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第十次秘书处会议。[4]

    再次,随着中国道教在国际上的传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为中国古老道教的魅力所吸引,主动邀请中国道教界及学界人士参加国际活动。2011年11月1~3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樊光春研究员、陕西楼观台葛慧芳坤道及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贾建萍博士应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爱丁堡公爵殿下邀请出席意大利西西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西西里宗教环境保护第一届会议于1986年召开,会议邀请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等世界五大宗教领袖参加,探讨宗教与环境保护事宜。26年来,该会议已促成上万个各类环保项目。这是中国道教教界和中国道教学者首次代表中国宗教界被邀请参加该会。会议期间,樊光春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了道教与环保的主题发言,葛慧芳坤道用道教仪式作了闭幕祈祷。会后,代表们与英国麦克公主合影留念。10月的国际道教论坛也收到英国菲利普亲王的贺信。这表明中国道教近几年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二)人才培养

    人才缺乏一直是道教备受诋垢的原因之一,与基督教、天主教相比,道教界人才尤为缺乏,各级人才培养也成为道教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道教界依托各大高校、宫观及中国道教学院继续积极开展培育各级人才的活动。

    2011年5月27日,中国道教学院第二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顺利结束。为道教界培养了第二批高学历的教界人士。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专业道教研究生班在崂山太清宫举行结业典礼,30多位山东各道观道长及居士获得结业证书。[5]

    经典讲习班主要是针对当前道教界对经典教义理解问题而开设的专门培训班。2011年9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道教学院首届经典讲习班开始招生,从报名的全国道教徒中经考试挑选一批学员。讲习内容包括《道德经》、《南华经》、《功课经》、《阴符经》、《度人经》、《太上感应篇》、《道门十规》、《立教十五论》、《龙门心经》等。[6]

    天主教、基督教都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系列的各级专门教育机构,而道教仅很少的大宫观有相应的道教学院。道教界依托高校的培养模式多类似世俗教育,这类教育的优点是,可以解决知识的学习,但不能解决宗教训练的不足。依托世俗力量的宗教教育显然只能是权宜之计。道教界内人士的培养更多应该依靠教内本身,毕竟许多宗教类活动不是世俗学者所能教授的。为培养更多的教界人才,传统的传教模式应适当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讲经班的开办显然是教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