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
一 近年来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武汉市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举全市之力支持推进,并提出“两步走”战略:到2016年,基本建成以中国光谷、智慧城市、未来科技城等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建成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围绕这一目标,广州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政策高地
2012年以来,武汉市相继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年)》《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一区多园”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做出全面部署,这些政策出台密度大、含金量高、创新性强。特别是2012年出台的《关于深化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意见》和《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与2013年12月湖北省出台的《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分别被外界誉为“武汉十条”、“黄金十条”、湖北“科技十条”新政,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二)集聚优势资源,形成拳头效应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平台建设方面,武汉市依托70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80所普通高校智力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孵化器等为支撑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域。其中,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称“武汉·中国光谷”)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518.06平方公里,包括光电子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软件新城、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区,是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已发展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产业发展方面,武汉市实施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八大专项”,推动高新技术领域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聚焦”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两大产业,提出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健康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5500亿元和9000亿元,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武汉市着力推进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出台《关于深化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意见》,选择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汉大学等四所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下放处置权,扩大收益权,探索所有权”改革试点。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专利挂牌交易,取得高校科研成果处置国内最大(1000万元)、个人及团队分配比例最高(七成)两个突破。大力扶持初创期、早中期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业个人,设立科技创业天使基金,首期规模1.026亿元,完成对15家初创期、种子期企业的投资。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计划,出台20余项科技金融相关政策,国家创投引导基金资金总量、支持机构数量上武汉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7.75亿元,子基金29只,先后投资99家企业近12亿元。建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由过去的一年申报一次改为全年受理、多次推荐,201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3家,总数达1113家。
(四)深化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武汉市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构建了政、产、学、研、金、用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比如,针对企业技术需求,深入高校院所筛选和凝练有效供给,依托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站式服务平台”、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