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已经给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当前气候变暖的主因。应对气候变化应当成为引导全社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径,以实现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社会期待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将再次相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以期构建2020年后国际气候治理制度。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逐步形成共识,主动作为的政治意愿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不断增强。已有150多个国家提交了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件。中美高层互动将有助于巴黎气候大会成功达成国际气候协议,推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制。
The unequivocal warming of the climate system has already brought high risk on global na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cientific evidences indicated that human influence is the dominant cause of the observed warming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should follow a low carbon,green,recycle development pathway to achieve an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y development. The Pari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xpects is coming,while the heads of governments will meet again to jointly discuss the climate change action on international climate governance for post 2020. Since the consensu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formed gradually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ambitious political wills and win-win cooperation concept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More than 150 countries have submitted their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s). The high-leve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 will facilitate the success of the Agreement in Pari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to promote a fair,reasonable and win-win cooperation environment for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简称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达成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次重要的大会,将是国际气候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公约成立以来层次、规模、受关注度最高的一次会议。“哥本哈根协议”明确了与工业化阶段相比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不超过2℃的目标,为之后的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奠定了基础。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国际科学、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作为面向新阶段的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国际社会对巴黎气候协议充满了期待。
一 科学认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风险日益加剧
观测和研究表明,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毋庸置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发布了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集中了全球顶尖科学家最新最全的观测与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IPCC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的态度,从可能到很可能再到毋庸置疑[1]。最新的观测分析表明,当前全球气候仍在持续变暖。2014年全球气候系统在全球地表气温、海表面温度、海平面升高、海洋热容量、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格陵兰冰盖反照率、南极海冰面积等7方面打破了历史纪录[2]。2014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的135年来最为炎热的一年,是全球海表面气温最高的一年,是自1993年有卫星监测数据以来海平面最高的一年,也是700米深以上全球海洋热容量最高的一年。2015年1~6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继续升高,为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高值;2015年上半年整个欧亚大陆、南美、非洲、北美洲西部与澳大利亚都异常偏暖,其中多个地区出现了持续的高温热浪。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8月下旬新发布的报告,2015年7月是自有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一个月,也可能是过去4000年中最热的一个月。
气候变暖给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与日俱增。自1960年以来,随着增温幅度和速率的增加,全球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上升了4倍,经济损失上升了7倍(见图1)。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2010年破纪录的洪水导致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淹没,200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13年海燕台风造成菲律宾7千多人死亡、1600多万人受灾、40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了卡特里娜飓风和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无家可归的人数总和,是2013年全球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近几十年来,中国区域性干旱增加、暴雨发生频次增多、高温热浪明显、登陆台风强度增强,中国粮食、水资源、生态、能源等方面的安全保障面临巨大风险[3]。
图1 1980~2014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
二 证据确凿:人类活动是变暖的主因,2℃温升目标渐成共识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1750年工业化以来,在经济和人口增长的驱动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达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去4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约占工业化以来总排放量的一半,其中最近十年是历史上排放增长最多的十年。78%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21世纪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增速从2000年前的1.3%增长到2.2%。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系统的证据,反映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雪消退、全球海平面上升等现象中。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在95%以上。
1995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提出:如果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增加2℃,气候变化产生严重影响的风险将显著增加。1996年欧盟第一次提出了2℃阈值目标,主张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限定在550ppm以下,并于2004年提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比1990年减少50%”这一长期目标。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将未来升温控制在2℃以内,温室气体浓度应控制在450~550ppm之间。2009年底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明确了与工业化前相比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的目标,但当时2℃目标曾引起了一些科学和政治上的争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随着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