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会展企业与院校之间的“鸿沟”究竟在哪里

    作者:王春雷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摘要:会展业“产学”合作所存在的问题颇让人费解。笔者以励展博览集团在上贸大举办的宣讲会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从会展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和会展人才的培养两个方面表达了看法,指出:企业、院校对知识、技能与能力理解上存在的偏差是“产学”鸿沟产生的内在原因,并认为弥补鸿沟需要业界、学界所有同人精诚合作,各尽所能,各自创新。

    (一)励展博览集团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宣讲的基本情况

    本文的完整标题应该为《会展企业与院校之间的“鸿沟”究竟在哪里?——从励展博览集团走进上贸大宣讲会说开去》。其实,关于这个话题,不少业界人士和院校学者都做过一定的分析。

    为什么一方面会展企业普遍在喊缺人,同时不少业界人士又在一些场合“不遗余力”地批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用;另一方面,会展专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院校又在担心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出路。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显而易见,这个话题很敏感,写得不好,肯定会两头挨骂。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促进国内会展企业和院校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有点用。

    坦率地讲,2015年6月3日励展博览集团在上贸大的宣讲会促成我写下了今天的文字。而且,我借用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华区成员公司北京励展华群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Daniel Wan的一张幻灯片做了封面图片。会展企业与院校之间的GAP究竟在哪里?由于篇幅所限,我打算分3篇来讨论这个问题。

    半个多月前,经北二外会展管理系的王起静教授介绍,励展大中华区总部的HR Susan小姐与我取得联系。在就宣讲会的事情进行沟通时,我只提出了一个建议:不能做一般意义上的宣讲会。因此,各位在看IEMS订阅号之前发布的活动预告时会发现,这次宣讲会是和第三届We Chat in IEMS活动放在一起的(We Chat活动的目的是将职业导航、经验分享与活动组织融为一体)。

    最终,励展集团安排了由助理副总裁冯永光先生、HR Manager娄芳小姐、成员公司副总经理万晓枫先生以及管培生杨笑菊小姐(IEMS 2009级校友)组成的“豪华”宣讲团队,仅PPT就有100多页,整个宣讲会将近3个小时,所讲的内容层次清晰、丰富且实用。这让我很感动。好的企业确实值得尊敬。

    事后我和几位大三的同学简短交流了一下,同学们都觉得收获很大,太多内容都是书本上没法获得的。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宣讲会的议程安排

    以下是我挑出的几张幻灯片,我按照“行业-企业-项目-职业”的顺序做了相应调整。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5)

    一边听宣讲,笔者一边在思考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很多会展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在会展行业就业?(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同学本来就不适合这个行业,在高考填写志愿时也没有报这个专业)是因为行业的整体就业形象不够好?像励展这样的优秀会展企业不够多?起薪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职业规划指导?

    ②怎样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这个行业?尽管笔者一直是“大会展”和“通识教育”的倡导者,但笔者认为大多数同人还是希望更多适合会展行业工作的学生在这个行业就业和发展,否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中国会展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从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才加盟。

    (二)会展业的人力资源问题

    1.概况

    2014年11月,笔者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做过一个演讲,题目是《中国会展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和使命》,里面有些信息和观点,我想再次拿出来与各位同人分享。

    1998年,Rogers分析了当时英国、美国等国家会展业的人才培养状况。他提出,“会展行业和教育部门在对该产业的老人和新人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了。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教育机构和专业协会已经开始提供全日制的、业余的和短期的课程”。

    上述表述基本适合国内当前的情况。尽管单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就达到了84所(开设会展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200余所),另外还有不少地方行业协会、会展办、博览局等机构也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但总体而言,“会展行业和教育部门在对该产业的老人和新人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方面仍然是明显落后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从国外引进的CEM、CMP等认证培训项目,近两年,会议运营管理师、会展集训营、会展咖啡厅及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每月沙龙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反映了从业人员对再学习的庞大市场需求。抛开质量、具体效果等不谈,这些培训项目的出现及发展,说明中国会展业人才培养特别是职业培训的供需结构正在发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