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农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和农村的长远发展。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如何实施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需要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进行深入的调研,掌握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出现的留守儿童、农村学校过度撤并造成的上学难和交通安全隐患及学生辍学等问题,农村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亟待解决。
针对农村教育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2年4~8月对中国农村中小学展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农村初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留守情况、住校及上学交通情况、学习情况、未来教育和生活期望等。样本主要覆盖中西部农村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江西、辽宁、重庆、海南、安徽、湖南、云南、湖北等十省区。经过处理后,得到小学生的有效问卷共计1382份,其中男生占50.5%,女生占49.5%;汉族占55.5%,少数民族占44.5%;平均年龄为12.13岁,平均身高为146.11厘米,住校生占40%。初中生的有效问卷共计1598份,其中男生占46.2%,女生占53.8%;汉族占58.8%,少数民族占41.2%;平均年龄为14.71岁;平均身高159.77厘米,住校生占61.6%。
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将分别对农村小学生和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报告,并通过建立统计模型的方法,对农村小学生和农村初中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一 农村小学篇
(一)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较高。81%的学生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但仍有19%的学生从没有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
农村小学生留守现象比较严重。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比例达24.5%,父亲外出打工的学生比例为41.2%,高于母亲外出打工的比例(30.2%)。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要由父母或祖父母辈来照顾,其中由父亲或母亲照顾的占60.6%,祖父母辈照顾占27.9%,但也有接近6%的学生处于自我照顾的境遇。
农村小学生的家距离学校比较远,50%的学生在3公里以上,大部分依靠骑自行车或走路上学,占74%,只有10%的学生乘坐校车回家。
大部分农村小学生表示喜欢上学,占到66.2%,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学的仅占2.5%。
表1 农村小学生基本情况
小学生情绪总体表现比较健康,当遇到心里不痛快时,大部分会从同学、朋友、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认为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开心和平静的学生占72.5%,但经常处于无聊、烦躁和郁闷情绪的学生也占到27.5%。当心里不痛快时,51%的小学生选择向同学或朋友倾诉,有20.2%的小学生选择向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倾诉,仅有1.5%的小学生会选择向老师倾诉,但有22.1%学生跟谁也不说或报告称没人可说,反映了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农村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中,41.1%的学生主要是帮家里干活,只有3.7%的学生是上补习班、特长班,15.1%的学生是阅读课外书。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看书作为自己爱好的学生比例仅占6.9%。
表2 农村小学生基本情况
接近一半的学生更希望能到县城上学,占49.1%,希望在镇里上学的学生占到22.9%,仅有28%的学生更希望在村里上学。
学生的教育期望普遍较高,86.3%的学生期望将来能够接受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教育,甚至出国留学,其中有1/3强的学生希望出国留学。
关于职业期望,希望务农或养牧的农村小学生非常之少,仅占0.7%。比例较高的是学手艺、当技术人员、做生意、当干部、当科学家、参军等。
表3 农村小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对有过“村小”学习经历并在中心校上学的小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心小学各方面的评价都要比“村小”好,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校环境、课堂教学、老师的水平、与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尤其是前三项,认为中心小学更好的学生比例要远高于认为“村小”更好的学生。与村小相比,2/3的小学生积极肯定了中心小学的学校环境、课堂教学和老师的水平(见图1)。
图1 农村小学生对“村小”和中心小学的评价
(二)农村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尝试通过建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