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在经历了以数量、规模为主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2009年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激起全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思。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改进并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 教育部引导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设计
教育部等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全面部署。
一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高等教育改革占据十大改革任务之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在三类改革任务的17项试点任务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点任务之一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任务之一的广东省等地方“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尤为受到关注。
二是实施“本科教学工程”。2011年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继续规划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五项工作。与“十一五”期间开展的“质量工程一期”不同的是,特色专业建设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一系列“质量标杆”被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从荣誉奖励型的“质量工程”转向改革助推型的“本科教学工程”。
三是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导意见。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同创新等30条意见,整合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本科教学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任务,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
四是实施“2011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启动了研究生教育与高校科研的新一轮建设与改革。
二 高等教育改革的落地情况与进展
教育部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激发高等学校活力,打造高等教育内涵式增长方式。“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依托多元计划,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起到关键作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省级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做出相应部署,引发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连锁效应。
(一)教育部职司职能正在调整
教育部职司构成获得优化。2012年,教育部在组建教师工作司、调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等司局职能之后,成立综合改革司、巡视工作办公室;撤销直属高校工作司,在高等教育司设立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综合改革司职责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统筹推进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工作等。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保留指导直属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统计信息等工作,原直属高校工作司承担的其他职能分别转入综合改革司、人事司。高等教育司的高等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