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
玛曲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下辖的一个纯牧业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区交界处,黄河第一弯曲部。玛曲的高寒草原畜牧业不啻在甘南,即使在整个青藏高原畜牧业中均为一个典型。2015年7月31日至8月8日,我们对玛曲县高寒草原畜牧业进行了考察。在强制性推行牲畜私有化和草场承包政策初期,藏族牧民爱护草场和增加牲畜数量的积极性曾一度被调动了,玛曲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因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家庭固定草场与放牧方式发生矛盾,矛盾的激化不仅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破坏了高寒草原生态,而且导致牲畜品种退化,藏族牧户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夹击下出现了贫富分化。草场和畜种资源、草原生态环境和藏族牧民人口,都是高寒草原畜牧业代际经济关系的物质承担者,若不能及时化解家庭固定草场与放牧方式的矛盾,势必威胁高寒草原畜牧业的代际可持续性。近年来,甘南州和玛曲县政府有意识地引导藏族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为化解这一矛盾做出了极为有益的探索。
一 玛曲县高寒草原畜牧业的自然基础与成就
玛曲县地处甘南州西南部,位于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甘南州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邻,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毗邻,北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全县面积10190.80平方公里,距甘肃省会兰州市450公里,县城海拔3340米。[1]
黄河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进入玛曲县木西河乡,流经全县七乡一镇,流程433公里。入境年流量137亿立方米,出境年流量164.10亿立方米。从县境西、南、东环绕而北流,再折向西进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昆仑山系之阿尼玛卿雪山(积石山),从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西秦岭山系之西倾山,自北向南绵延进入县境北部;形成玛曲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高度递减的地势。境内最低海拔3300米,西、北部诸峰均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乔木格日为4806米,相对高差1506米,峰巅嵯峨,重峦峭拔,沟壑纵横,河流湍急。县境中部,分布着两大山系的山前丘陵,海拔在3500~3800米,东南为黄河二级台地,地表平坦,水草丰茂,是优质的天然牧场。
玛曲县属明显的高原大陆性高寒湿润区,高寒多风雨(雪),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冷季长达314天,漫长而寒冷;暖季51天,短暂而温和。雨水集中,日照充足,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2.1℃,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11.3℃;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9.5℃。因地处青藏高原东侧水气通道上,加之海拔高,地势高峻,降雨较多,年均降雨量611.9毫米。全年降水日为151天,最多年份为173天,最少年份为113天。其中以夏季降雨最多,平均为332.9毫米,秋季次之,平均为155.5毫米。牧草生长期190天。年均日照2691.2小时,日照率为61%,牧草生长期平均日照5.5~6.8小时。
玛曲复杂的地质地形构造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广袤的草场和优良的畜种。草场类型属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区,为亚洲最大最优良的牧场。有47科413种牧草,其中优等牧草13种,良等牧草44种,中等牧草68种。玛曲县是甘肃省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自汉代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著称。经过漫长的牧业生产实践,培育了驰名全国的“河曲马”“阿万仓牦牛”“欧拉羊”和性能优良的“乔科羊”等,发展了黄河首曲草地畜牧业的优良畜种,发挥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双重作用。玛曲境内河流纵横,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黄河与境内支流达300条,流经79043平方公里。年自产地表水27.1亿立方米,地下水9.2亿立方米。[2]优质的牧草、充足的日照、丰沛的水源和优良的牲畜品种,是玛曲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也是玛曲畜牧业类型区别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业类型的物质基础。
玛曲是一个纯牧业县,连青藏高原特有的青稞都未种植,畜牧业是全县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玛曲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草场承包经营政策,增强了牧民群众建设草原、保护草原、合理使用草原资源的自觉性。从1990年开始,开展了人畜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