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有人很不理解我为什么有时会忍不住批评人大附中,甚至猜测有什么私怨。其实我与人大附中没有任何“过节”,与重点学校也没有深仇大恨。我本人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也是一所著名的重点学校。
作为一名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的研究者,我除了关注农村教育、农民工子弟教育,也关注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炽烈的择校竞争、奥数培训、应试教育等乱象,这些公众最不满意的教育问题,也是国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治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就不能不关注人大附中了。人大附中的辉煌业绩众所周知,每年的“北清率”是其他名校的数倍,今年约160名。但在大约十年前,人大附中与其他名校还是平起平坐的,“北清率”远低于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崛起的“秘密”是什么呢?
90年代末,为了维护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教育部要求示范性高中必须与初中脱钩。人大附中和另外5所高中以进行教育实验之需,申请保留初中部。这便成为“噩梦”的开始。人大附中创办仁华学校,率先举办面向小学生的奥数培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考试排名,一轮轮淘汰,为初中选拔高分学生。这一“教育模式”为其余名校效仿,小学生奥数培训、“占坑班”、择校费等逐渐火爆,从海淀走向北京,从北京走向全国,人大附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上海、江苏、浙江等绝大多数地方,仍然遵守示范性高中不得举办初中的规定,并作为评价示范性高中的前提条件。而北京大多数重点高中,包括四中、八中,为了能够与人大附中“公平竞争”,纷纷恢复已经取消的初中,从而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形成一批重点学校。这就是北京市的“小升初”竞争特别激烈的制度原因。
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功能,首先需要区别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是用国家财政举办的保障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是非选拔性、非淘汰性、非竞争性、必须一视同仁的教育。人大附中如果仅仅是高中,它或许可以算是一所优秀学校。但是它同时举办初中,初中入学又是高度选拔性的,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作为公办学校的合法性应当如何体现?
推而广之,人大附中是一类学校的缩影。任何一个地区,集中资源打造一二所金光灿灿的“牛校”都并非难事,这种巨无霸式的“超级中学”正在成为令人担忧的现象。这些重点学校之所以不太令人尊重,因为其“做大做强”是靠特殊政策“掐尖”,将本地所有优秀教师和高分学生全部纳入彀中,用优秀学生为自己贴金。将“群雄竞起”变为“一枝独秀”,“竖起一个杆,倒掉一大片”,这样的成功往往是以破坏一地的教育生态、损害学生整体的教育利益为代价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县中沦陷”的现象。北京的名校还有一个最缺德之处,就是它已经占尽了各种优势,还要到处去挖外省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人家培养一个优秀教师容易吗?这难道不是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不是在继续扩大教育差距?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做法,其示范性、公益性究竟何在?
因此,单独成就一所学校的辉煌,其意义是有限的。记得几年前在我们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刘彭芝校长介绍人大附中的成就,说学校开设十多门外语,包括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在座的普通学校、农村学校校长忍不住了,说我们连一门英语都开不全,这并不说明你教育办得特别好,只不过说明你特别有钱。如果我有那么多钱,也可以开十三门外语。刘校长显然不能理解这种批评的价值,委屈流泪,说我把学校办好还成“反革命”了。
人大附中仍然有机会超越“牛校”,而成为一所真正令人尊敬的学校。它需要超越只计较一校之得失的狭隘的校际竞争,具有更大的胸怀、关怀和社会责任。其前提,首先是依法办学。
人大附中的初中,是否应当遵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能否公布就近入学学生的比例?退一步说,可以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和超前选拔,而天资聪慧的儿童在不同阶层的分布应当是大致相同的。人大附中能否公开生源的家庭背景和阶层分布,看其是否符合公办学校保障教育公平的价值,能否回应社会关于“权贵化”的质疑?
人大附中声称没有收取过捐资助学费。我们的好奇心在于,它巨额的教育成本、超高的教师待遇是如何实现的,难道是来自政府或大学的超常投资?为什么其他的学校开不出十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