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重大决策,实施“三个重大突破”、“五个全面推进”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体目标,以“绿色、低碳、智慧、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制定《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 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科技政策环境日臻完善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穗府〔2007〕10号)、《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关于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穗府〔2006〕44号)、《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穗字〔2008〕8号)、《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10个配套实施办法(穗组字〔2010〕46号)等一系列文件,从战略选择、创新激励、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为我市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广州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192.43亿元,是2005的2.26倍,年均增长率为17.8%。专利申请量20801件,是2005年的1.89倍。“十一五”时期,我市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68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8项。在大功率白光LED、中高端通用核心芯片、下一代移动通信LTE宽带无线接入系统、RFID应用示范、自主品牌轿车发动机、中高档数控加工装备、高效能源设备、新药创制、干细胞、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327.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52%,超过“十一五”预期目标8.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断提升,软件、生物、信息、新材料、网游动漫等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我市,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软件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4.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截至2010年年底,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88家。与中国科学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合作共建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产业园区发展亮点纷呈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区一园区”、“一区一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园区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了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广州高新区在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一批骨干产业项目,被确定为“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高新区为建设单位的区域性创新驿站站点;荔湾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基地集聚了50多家液晶显示、LED等光电企业,被评为全省唯一科技创新领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番禺节能科技园聚集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一批优秀企业,成为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化载体的典范。
6.科技企业发展日益壮大
“十一五”时期,我市积极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截至2010年年底,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141家,占全省的26%;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4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