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转型“三峡”中的新移民宣言

    作者:冯丹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摘要:本文结合课题组六年五次大规模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城市新移民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城市新移民这一青年社会群体概念,提炼出其“双重边缘人、农民盟友”等八大群体特征,并对其中的典型群体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章研判了城市新移民未来发展的定位,从人口城市化等方面认为他们是建构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发出了生产推动融入、消费彰显力量、教育实现流动、新媒体发出声音、创造性塑造文化、参与保障权利六大宣言。
    Abstract:We analysis the history period of Urban New-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this youth group, extracting its "double marginalized people, farmers' ally" typical group characteristics.Our team through the data estimate the size of Urban New-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introduce the three typical group .We analys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New-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think they are the pow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inally, the article sent out six declaration, include integrating into the city ,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tical and having the right words and so on.

    辞别五千年传统社会之际,古老民族正在进行着一场凤凰涅槃的社会历史大变迁,它以人类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化,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中国历史上程度最深、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结构调整为特征,这是当代中国在历史大脉络中的位置与角色。社会变迁是认识和理解青年问题的重要背景,1980年以来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方方面面都经历了且目前依然还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伴随着这场社会变迁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也经历着一条与他们的前辈十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与其前辈明显不同的行为态度现象和问题[1]。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下产生、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青年社会群体,他们一出生便置身于变迁的洪流中,成为剧中人,他们的舞台就是这个时代,研究社会变迁下的中国,不能忽略、错过这个出现于之中,并将对其变迁方向与内容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这一青年群体就是——“城市新移民”。

    一 历史性社会转型的时代图景

    当今中国正发生着千年未有之社会变革,范围前所未有,程度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历史性社会大转型。关于目前的这个“社会转型”,各方虽有分歧但大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化,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民主法治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人民转向公民的历史变迁;二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三是指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是目前由单一的、粗放的发展向集约科学发展的转型。[2]这三种社会转型都包括利益调整、体制机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变,伴随着这个社会转型,不同人群工作状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以及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现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是进行社会群体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一)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增长较快,城市类型与分布变化巨大,2008年底我国的城市总数有655个,较1978年的193个多了462个[3];与此相伴的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从2003年(年初)到2012年(年末),这十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从2003年的40.5%到2012的52.6%,城市人口比例共上升12.1个百分点。在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3%,即在13.45亿总人口中,约6.9亿人是城镇常住人口,这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说实现了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出现了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转变的有效载体,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管理、经济建设、民生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研究分析“城市新移民”这一青年群体的前提和基础。

    (二)世界主流文明站在门外

    经过世界范围内的实践检验,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被证明不是部分国家和地区所特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的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框架,其中所体现的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人类的核心价值[4]。这些主流文明借助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不断向外延展,已经影响到中国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三片”(薯片、影片、芯片)是最好的例证,薯片所代表的是快餐文化、一种饮食消费观念,影片是以西方为主不同价值观的展现,芯片是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的代言人。我国目前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新型现代性社会的构建。现代性社会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以“启蒙价值”,即以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价值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为制度框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我们应当有一种自信和胸怀,走向世界、包容世界、影响世界,在继承人类共同遗产的基础上,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种负责任的世界公民态度作出我们的贡献,解决人类和世界共同面对的种种问题。如果将“城市中国”到来作为我们的历史坐标轴的话,那么这就是我们在世界坐标轴中所处的位置,这个国际化世界性因素是青年群体研究所必须考虑的另一重要视角。

    (三)走在生产方式转折的途中

    “十一五”时期,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国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