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一 海关金关工程建设背景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国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代表国家依法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自1978年起,中国海关通关自主创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海关核心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关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涵盖全国海关所有业务环节,集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分析于一体的超大型信息系统,形成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全方位的海关电子政务建设体系,并为海关有效履行监管服务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电子海关,是面向全国海关工作人员具体承办通关业务的系统,由于通关业务量大,对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可靠性、可用性、实时性要求高;所谓电子口岸,是面向广大的进出口企业、报关行和政府有关外汇、税务、金融等管理部门的系统;所谓电子总署,是面向全国海关管理部门的系统,该系统建立在电子海关和电子口岸两个业务系统之上,承担着全面把握和防范海关业务风险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为政府提供宏观数据的责任。
鉴于“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的电子政务建设体系是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的需求采用不同技术逐步建成的,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该体系的硬件基础、网络结构、软件系统均需要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为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003年6月海关总署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电子政务工程——海关金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署厅函[2003]205号)。2006年4月,《海关金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海关金关工程项目开始正式启动。
海关金关工程是我国政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和相关领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国家信息化重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海关金关工程建设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以有效监管为导向、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以综合监管为基本模式、以形成整体功能为根本要求的大监管体系。同时建立起与海关大监管体系相适应、相同步的,指挥、执行、反馈、监督等功能全面协调,快速有效的现代海关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海关系统内部跨业务、跨地区的联网应用,实现进出口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相关部门的跨部门、跨地区联网应用,实现口岸物流商务服务的跨行业、跨地区联网应用,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国家进出口监督机关综合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营造高效、廉洁、勤政的口岸执法环境;同时加强海关总署对各直属海关及业务现场的监督指导和科学化决策的能力,提高海关内部的信息化处理水平,提升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 海关金关工程建设架构
(一)金关工程建设总体架构
海关金关工程的中心任务是对海关现有“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电子政务应用格局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并借助业界先进技术,将已有的系统功能按照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封装并集成。采用这样的技术,可以较好地兼顾目前的应用,使其不会因为改造而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工程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海关金关工程总体架构
(二)网络总体结构
海关金关工程网络系统包括海关内部网和海关外部网两大网络系统,其中:外部网是海关内部网络系统与互联网、其他政府部门网络系统互联接入网络,实现“一点接入”;内部网按照不同应用划分成海关业务运行网(简称运行网)、业务管理网(简称管理网)、涉密办公网(简称红机网,此项不在本项目内)三个网络平台,构成了海关内部业务信息处理、行政办公的网络支撑平台。
外部网络系统由电子口岸专网组成,电子口岸专网是海关业务对外服务的窗口,面向广大的进出口企业和国家有关金融管理、银行、综合执法等部门,提供公共数据交换的基础平台,是全国各地口岸业务管理部门的网络基础平台。前期的电子口岸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