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2002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倡导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统计信息资源建设包含其中。《统计法》对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作出了明确规定。
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包含工作流程个别环节的一次性建设,健全并再造统计业务工作流程、完善工作职能,促进统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其中,工作重点也逐步从数据处理转移到数据资源规划与建设,拓展统计信息服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同时,通过网络,以数据库形式服务宏观调控、服务社会公众的“二元”服务,也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的重要工作职责。统计数据资源的开发建设,是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典型实践,不仅对国家统计局系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政府其他部门的统计和行业统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问题成因
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统计系统为建设统计数据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些典型应用。但出于种种原因,部分数据库因业务逻辑设计缺陷,迟迟不能建成或建成之后无法投入使用;还因为工作机制设置问题,数据更新无法持续开展,建成不久就成为“死库”;一些数据库直接加载了原始调查数据,查询结果与正式发布数据之间缺乏一致性保证;一些数据库照搬相关统计年鉴,同一指标在不同专业、行业存在多种分组分类、范围口径,致使社会用户迷茫、关联查询无法保证,总体效果不佳。
当时,有关方面谈及统计信息化必谈统计数据库建设问题。一种带有悖论意味的观点认为,国家统计局既拥有全面的各类数据和熟悉统计业务的人才,又具有数据库开发建设的传统,拥有功能比较完整的数据库技术系统,为什么就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可应用的统计数据库?原因是什么?
通过总结过去20年统计数据库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可知,“数”与“库”之间缺少了统一规划设计前提下的数据资源规划设计和数据组织整理,缺少了统计工作工业化桥梁,缺少了数据结构设计和整合机制,缺少了一种可持续机制。现行统计工作流程中存在着某种缺位,丰富的统计数据尚未形成资源。
对照发达国家政府统计工作流程,我国统计工作,特别是数据的生命周期明显缺了一段。普查、调查及常规报表数据处理后公报的发布,意味着统计工作流程就基本结束,缺少了数据整理及其深入的综合应用、评估反馈等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时代,这一缺位尤为扎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经过缺值插补、错误校正、口径调整等计算,并按不同统计主题整理形成的加工数据所占全部数据的比例,发达国家统计部门已经达到50%或以上,供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公众按权限共享使用。为此,有一系列法规、预算的保证,机构、职能的设计和监督机制的设置。
以上对比分析表明,统计数据资源规划建设是统计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已成为当前统计改革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历史地看待、科学地判断、准确地把握。以上分析还揭示了长期以来统计数据库建设思路不清的症结所在,探究了其建设方式盲目、建设方法落后的原因,为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和可持续运行机制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
具体来说,现行统计工作的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岗位设置中,缺少符合数据资源和数据库建设、应用需要的关于统计数据统一、结构化、格式化的制度性设计,缺少整理、提交、审核、加载这些数据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以及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的监管机制,不仅缺少相应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的保证,也缺少相应的制度法规、经费预算和鼓励机制保证。
(二)解决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了国家统计数据库先期项目——发布数据库的建设目标:开启数据之窗,服务社会公众;界面清晰明快,操作简单便捷;结构可靠开放,数据加载方便;符合国际惯例,争取先进水平。
确定了发布数据库基本属性:一个可持续的统计数据库,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一个以数据资源建设、资源整合为基础支撑的统计数据库。
确定了发布数据库的基本定位:第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应用类数据库,而统计数据库体系由功能专一、既可独立运行又相辅相成的数据库应用模块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