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中医药是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信息化是卫生信息化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中医药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各省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和对外交流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紧紧抓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医药各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建设透明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必要手段。“十一五”以来,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加快中医药管理政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服务模式。
北京、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等11个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了独立的中医药门户网站,其他地区在卫生部门网站上也全部设立了专门的中医药专栏。在中医药门户网站中,建立公众留言、网上政策解读等便民服务窗口;增加群众互动栏目、调查了解民意内容;扩大网上服务功能,启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设,拓宽公开形式,拓展网上查询,强化政务公开信息报送机制。中医药门户网站的建设与使用促进了医疗卫生信息公开,使政府向广大公众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了一大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初步形成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枢纽,运用虚拟专用网络(VPN)传输技术,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内部互联网络系统,基本实现了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网上传输、查询、统计、处理等交换工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之间构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医药信息的传输与交流。基于中医药电子政务内网系统,建设了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首次采用了SSL VPN网络数据传输、电子签章、电子签名认证等安全技术;构建中医药继续教育系统,推动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
“十一五”期间,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勇于尝试和创新。吉林省建立了全省70余家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网站,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覆盖广、功能全的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政策法规、政务信息、中医药科普知识、求医问药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受到了全省各界的普遍好评。青岛市开通全国首个中医工作博客“医路有你健康青岛”,并通过青岛中医药网发布中西医继续教育、西学中课程、科普知识讲座等课件以及中医药经典名著,使中医药知识进入千家万户。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了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强化了便民措施和服务功能,为提高中医药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医疗服务信息网络不断完善
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是中医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中医院已经建立医疗信息化服务系统,其中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三级中医院已经建立较为先进和完备的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化系统,并通过整合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的动态结构化电子病历和数据挖掘系统实现了对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和糖尿病等诊疗规律的归纳总结;无锡市中医院实现中医电子病历的智能化临床路径管理,建立了以“医患通”为代表的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广东省中医院采用问卷与中医四诊相结合方式得出受检者体质类型;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开发和应用了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福建泉州市正骨医院自行开发门诊、医技、药方、住院、管理等39个信息系统;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研究开发和应用了骨伤科诊疗规范自动监控咨询系统;内蒙古兴安盟蒙医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