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
九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十二五”以来,九江市找准定位,盘活现有资源,提升相关行业文化内涵,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一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宏观环境
1.地理环境
九江享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美称,是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九江位于国家“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之一的环鄱阳湖经济圈,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两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地处现代红色文化比较发达的湘皖鄂赣地区和历史文化比较深厚的沿长江城市群之间,是湘皖鄂赣地区的中心结合点城市,在接受辐射和发挥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文化环境
九江是一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集名山、名江、名湖于一体,曾有“天下江山眉目之地”的美誉。宗教文化、书院文化、诗歌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青铜文化、市镇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等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代表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九江文化具有多样性,修水有“山背文化”,武宁有“幕阜文化”,都昌有“鄱湖文化”,湖口、彭泽有“彭蠡文化”,永修、德安有由南昌延伸的“豫章文化”,等等。九江风景秀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3年,庐山品牌国际化迈出新步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宣言》正式发布,庐山西海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3.社会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市直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新建成的文化艺术中心(市文化馆)、市美术馆、市博物馆、琵琶亭生态文化园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经费投入达10多个亿。这些文化设施无论投资、规模、外形,还是功能布局、设施设备,都是全省一流的重大文化标志性建筑。县级“三馆”普遍得到提升改建,修水、武宁、瑞昌等11个县(市、区)均建成上规模的文化场馆。全市建有文化馆15家(国家一级馆3个、二级馆5个、三级馆5个);图书馆15家(国家一级馆6个、国家二级馆3个、三级馆5个);博物馆、纪念馆16家(三级博物馆4家);美术馆9家;剧院15家。乡镇村文化阵地齐全,建有2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25家农家书屋、1736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4.经济环境
2011年,九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11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78元,增长21.3%,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7亿元,增长18.1%;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7亿元,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85元,分别增长13.5%、14.9%;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63亿元,增长13.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4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8805元,增长13.1%;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4亿元,增长13.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跃上新台阶,文化需求不断增长。
5.政策环境
一是政策支持。九江积极策应“昌九一体化”规划,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速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中共九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九江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还出台了《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安排3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二是组织保障。九江市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加入江西省文化企业协会,并于2014年成立了九江市文化产业协会,积极发挥协会“三争三建”功能,“三争”即争资金、争政策、争项目,“三建”即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发展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切实加强对九江市文化企业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指导,积极推动九江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三是精心规划。九江以城市发展为主线,以鄱阳湖为九江发展的源头,凭借2200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近现代工商业城市的建筑为主要特色,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规划打造五条各具特色的文化带。一是滨江生态公园带(浔阳江头);